夸克之父蓋爾曼辭世 享壽89歲

蓋爾曼曾獲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文:林耕心 圖:編輯部

國物理學家「夸克之父」默里‧蓋爾曼(Murray Gell-Mann),上週(24日)辭世,享壽89歲。蓋爾曼因發現夸克粒子及對粒子分類方法所做的貢獻,而獲得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一年他40歲。

1960年代,蓋爾曼提出「夸克粒子」組成次原子粒子(中子和質子)的理論,並在後續實驗中,證明夸克粒子的存在,讓夸克粒子就此成為物理學家的研究主題,包括強子對撞機「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Hadron Collider,LHC)在內。1969年,他因在基本粒子的分類及交互作用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被譽為「夸克之父」,成為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

1972年,他與哈拉爾德•弗里奇(Harald Fritzsch)引入了新的守恆量子數,取名為「顏色荷」(color charge)。緊接著又和海因里希‧洛伊特维勒(Heinrich Leutwyler)共同提出新術語「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 QCD)。夸克理論便成為量子色動力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此外,蓋爾曼通曉的學科極廣,除數理類的學科外,對考古學、動物分類學、語言學等學科也非常精通,能夠流利的使用13門語言,屬於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也是20世紀後期學術界少見的通才。

蓋爾曼1929年9月15日出生於紐約市,在父親鼓勵之下攻讀物理學,1951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他24歲時發現了基本粒子的一個新量子數—奇異數,28歲建立了正確描述弱相互作用的VA理論,32歲提出了強子分類的八正法(相當於介子和重子的門捷列夫週期表),35歲創立了夸克模型(quark),40歲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

他1955年起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執教,直到1993年退休。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伯克理論物理學研究所(Walter Burke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主任大栗博司(Hirosi Ooguri)在加州理工學院發布的訃聞寫道:「蓋爾曼博士擁有真知灼見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快速綜覽大量實驗資料,並理解資料意涵。」

另一名理論物理學教授約翰普萊斯基(John Preskill)則說,蓋爾曼在50、60年代的鼎盛時期主導粒子物理學,是很難估量的,「他提出許多深刻的想法來推動這個領域的發展,其中很多至今仍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