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至南港視察「南港公園更新工程」。他表示,南港公園是1987年就闢建,一開始只有兩個大池塘合稱「後山埤」,早期用來當作民生、農業灌溉用水及水位調節。事實上,市府在規劃東區門戶計畫,不完全是硬體建設,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生態環境。
柯文哲說到,東區門戶計畫,除了有主計畫,還有非常多的子計畫。當時就把南港公園、玉成公園更新,甚至四分溪的整建都放在裡面,希望不只是帶進生技產業、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更重要是整個生態環境的改善,所以在這理念下,最終的目的:第一、公共運輸系統要建立,綠地環境要有,希望北市府在規劃時,希望是宜居永續的城市,考慮留下什麼樣給台灣下一代,所以在設計上,都會想到未來5、60年的概念。
柯文哲談到,當時在討論保留南港瓶蓋工廠時,這樣去規劃,因為從空中看下來,發現那一塊還是保留綠綠的比較對,全部開發變成大樓,還是不太對,所以東區門戶計畫就是在這整個概念下。
他說到,南港公園從2016年開始整建規劃,現在都是採長期規劃分段實施,所以公園從2016年蓋到現在,它是通用設計的公園,就是給不同人在同一個地方,找到最適合的位置。包括路面的改善、PU跑道更新、外環人行空間及水岸步道規劃等,這個公園還設了能量、活動廣場,雖然以他西醫立場,持懷疑態度,但是大家喜歡就好。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提升南港的生態,所以埤塘的水質會管制,看有沒有鳥類棲息就知道水質好不好。
柯文哲提到,南港公園儘量用最多的透水鋪面,水撲滿、滯洪池等,就算將來遇到強降雨,這個地方是可以儲水的。事實上,透過儲水有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北市熱島效應。夏天的時候,台北市的市中心比周圍的半山腰大概4.5度,因為水泥塊只要被太陽一照就會很熱,所以綠地要多,水下來的時候,可以存在地底下,太陽出來的時候,可以被蒸發上來,才可以減少熱島效應。
現場溫馨的畫面,高齡103歲的劉寶雲先生還特地寫了「東區門戶 樂活南港」的墨寶致贈柯市長,市長也回贈內含登山杖、登山帽等登山用品的長壽禮物包給劉老先生。
工務局公園處長陳榮興表示,位於南港區後山埤的南港公園,自1987年開闢至今已逾30年,多項設施已經老舊急需改善。此次更新工程包含活動廣場、能量廣場、PU跑道、涼亭、透水鋪面及雨撲滿施作等,整體規劃注重在景觀氛圍的塑造、環境機能的提供、公園活力能量的導入,同時也引入「海綿城市」的概念,以生態保水目的,大量採用透水鋪面,裝設雨撲滿讓雨水可以自然下滲,儲存再利用,降低都市的溫度,減少臺北盆地的「熱島效應」,並提供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