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解封宅在家防曬 久坐臥易增血栓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的柯博仁醫師(左)、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右),針對疫情時宅在家裡,發生血栓的風險,有著精闢的講解,並告訴大眾如何避免血栓的發生。

文:李琬晴|圖:編輯部

今年初開始橫掃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明顯讓民眾減少外出的機率,現雖因台灣疫情趨緩,政府倡導民眾可在做好安全前提下外出活動,但因天氣炎熱,仍有許多民眾選擇待在家中休息避暑,吹冷氣躲避陽光的曝晒。減少人潮聚集交流,雖然可以有效避免病毒傳播,但若是長時間久坐臥或久站,有可能增加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風險,易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嚴重者則可能有截肢甚至致命的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血管外科柯博仁醫師提到,血栓是一種凝結血塊,若血液中形成血栓,長久下來,會因為日常的不良行為導致血栓分解速度變慢,而堆積在血管壁中,造成血管內血液堵塞。血栓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常見的靜脈曲張,即是淺層的靜脈性栓塞炎;另一種為深層靜脈血栓,又稱『經濟艙症候群』或『空服員症』。有些病患發病初期無任何病徵,有些則會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等症狀,這些症狀時常發生於四肢,下肢又較常見,由於無明顯表徵,常容易被忽視,等發現時已錯失黃金治療期。

他強調,典型的深部靜脈血栓症狀為單側下肢腫脹,部分患者有兩側下肢靜脈栓塞的症狀,而長期久站或久坐者、中老年人、孕婦、血管受過傷者、腫瘤患者等,皆為深部靜脈血栓的好發族群。若是下肢異常明顯腫脹,甚至出現胸悶、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合併症狀,一旦血栓經由身體血液流至各器官,極有可能誘發肺栓塞、永久性血管阻塞,甚至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李任光醫師說明,血栓的治療,民眾如果對於自身靜脈曲張有疑慮,可至醫院進行血管超音波檢查或靜脈血流檢查,症狀較輕微者則可以抗凝血藥物搭配彈性襪來治療。由於現行民眾對於靜脈栓塞疾病的意識薄弱,門診臨床時有急性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報到,通常患者送至醫院時,下肢已嚴重腫脹,甚至發紫疼痛,嚴重者更會因腫脹壓力過大,導致動脈受阻、肌肉壞死,對於此種症狀較嚴重之患者,除了常規的抗凝療程外,有更積極治療方式,目前治療栓塞的方式主要分成三種,一是傳統導管溶栓術:以導管進行藥物溶栓,治療時間較長且較多出血併發症。二是超音波震盪導管溶栓術:局部麻醉的方式,以超音波的能量配合溶栓藥物來震碎血栓,住院天數較長;三是PMT血栓清除導管以機械性導管抽吸血栓,有效保護瓣膜,住院時間短,且術後併發症少。

他補充提醒民眾,在防疫期間長時間待在家中,應謹記六大要點:增加日常活動量,適時起身走動、多喝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穿著舒適輕鬆的衣服,避免太緊的衣服阻礙血液循環、穿著醫療等級之彈性襪,減少靜脈擴張、平時保持運動習慣、控制體重,減輕下半身負擔。

民眾應加強自身對於血栓衛教知識,適合檢測自身狀況,若有下肢靜脈曲張等相關症狀,應盡速求助專業醫療單位進行檢查,以免造成深部靜脈栓塞,嚴重者則有截肢或致命的可能,並且有效的醫病溝通,才能使醫師能夠依據患者之身體狀況來選擇合適的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