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北上海城市論壇 雙城簽署三項合作備忘錄

文:陳曦│圖:臺北市政府秘書處媒體事務組

北市與上海市為持續推展市政交流經驗,今日(7/19)舉辦「2022臺北上海城市論壇」,考量兩市人員往來因疫情仍有限制下,今年論壇比照前兩年採取線上線下整合型態,以視訊方式在兩地會場舉辦,由臺北市長柯文哲、上海市長龔正兩市市長率相關局處主管及人員出席論壇。

今年雙城論壇以「韌性 永續 人文」為主題,兩市副市長就「節能減碳 淨零排放」議題發表主題演講,相互分享兩市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因應政策及具體作為,期盼在全球淨零排放路徑上共盡一份心力,留給下一代宜居永續的家園。

此外,今年雙城論壇在循環經濟、智慧交通及圍棋運動等領域,由雙方業務主管局處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循環經濟方面,雙方不定期分享兩市循環經濟政策推動相關的資訊、經驗與成果分享,實質促進產官學界交流;在智慧交通方面,雙方互相分享智慧交通推動經驗及成果,互邀參與對方城市舉辦的智慧交通相關活動;在圍棋運動方面,雙方將推動兩市圍棋運動賽事,共同提升兩市圍棋運動選手的競技水準,增進圍棋運動教練等專業人員的交流。

以下為柯市長致詞全文:

尊敬的龔市長、吳常務副市長、馬秘書長,還有各位來賓,大家好!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的臺北上海城市論壇連續第三年採用視訊的方式辦理。臺北和上海雖然無法實體互訪,但是雙方仍然持續舉辦雙城論壇,維持交流不間斷,持續解決兩岸人民都必須面對的民生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遷是目前全世界都要面對的主要問題,臺北和上海是兩岸最先進的城市,有責任率先承擔。因此,今年臺北上海城市論壇以「韌性、永續、人文」為主題,雙方將聚焦在全球疫情肆虐和氣候變遷的雙重影響下,如何將各項挑戰轉化為轉型的驅動力,又如何採取具體的行動,來加強城市的抗災、防災的韌性,並實現宜居永續的城市願景。臺北和上海都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互相觀摩學習,有助於彼此的進步。

就在上個月,臺北市政府的淨零排放自治條例已經在市議會三讀通過,透過自治條例與行動綱領,我們將努力「節能減碳」,保障城市氣候安全,全力促進臺北和全球同步邁向淨零排放、加強社會發展轉型。這不是口號,這是一個全球都在積極關注和嚴肅應對的重要課題,需要政府、企業與市民一起改變,一起努力,淨零排放才會成功。

除了韌性與永續之外,今年雙城論壇的主題還包含了人文發展, 這是延續去年雙城論壇所討論的議題。城市的主體就是「人」,城市的發展和居住在城市的人民息息相關。從過去歷史的保存和活化,現在問題的梳理跟解決,到未來的建設和發展,臺北和上海都有實際的經驗與成果,可以供雙方參考與交流。

過去兩年多,全世界都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襲,中國大陸和臺灣也都面臨了相同的挑戰,造成社會經濟各方面的重大衝擊。最近俄烏戰爭的爆發,更讓我們對兩岸關係有許多省思。兩岸的歷史、語言、文化與宗教相通,中國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佔臺灣出口比重42.3%,去年臺灣對大陸的出超超過一千億美金。在臺灣的陸配超過了37 萬人;同時,在大陸求學、工作、經商、定居的臺灣人也超過百萬。 兩岸之間明明經貿關係密切,民間往來頻繁,但近幾年的關係卻呈現惡意螺旋上升。

這幾年台海局勢緊張,兩岸對立加劇。比如臺灣參與WHA、大陸軍機頻繁出現在臺灣西南海域、臺灣的鳳梨、蓮霧、芒果、石斑魚輸出大陸受阻等等,這些都成了爭議的焦點,傷害兩岸民眾之間的感情。繼續爭吵、 雙方已讀不回,甚至進行政治操弄只會讓兩岸關係越來越糟,透過溝通協商、尋求互相諒解,才能讓這些臺灣人民關心的民生問題得到解決。 這也是我們繼續舉辦雙城論壇的初衷。

政治可以分歧,但兩岸人民不應當有敵意。在這個時刻,兩岸應該合作以創造雙贏,應該溝通以化解分歧,應該建立護欄以管控危機。 如果放任敵意繼續上升,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我擔任臺北市長八年以來,對兩岸關係的立場一直都沒有改變, 我一向主張「五個互相」的原則,也就是「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最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互相諒解」,我相信「交流比交惡好、對話比對抗好、友善比仇恨好」。多交流可以累積善意,而更多的善意可以促進更好的交流,建立善的循環,為兩岸謀和平、為人民謀福祉。更希望可以避免衝突,甚至避免戰爭。這應當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望。

自2010年開始到今年,臺北和上海連續舉辦了13次雙城論壇,在我的任內這是第八次,這個過程代表著我們對兩岸和平的堅持;同時,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之下,臺北和上海兩個城市透過雙城論壇的平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有許多具體的成果。

新冠肺炎的疫情讓大家都辛苦了!病毒是無情的,但兩岸的人民卻是有情的。展望未來,臺北會繼續幫助在臺的陸配、陸生、陸企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但也希望上海能持續提供在大陸的台商、台生和台胞相關的照顧與服務。衷心期盼疫情早日結束,也誠摯歡迎上海的朋友們再來臺北交流。

感謝各位的參與,祝福大家平安健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