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航太產業重生 去年總產值1089億比IDF研製時成長6倍

在新式初教機的研製上,漢翔董座胡開宏希望政府延續「國機國造」的精神,以此累積技術,為研製下一代戰機做好準備。圖/取自漢翔公司臉書
在新式初教機的研製上,漢翔董座胡開宏希望政府延續「國機國造」的精神,以此累積技術,為研製下一代戰機做好準備。圖/取自漢翔公司臉書

記者宋秉忠/台中報導

台灣航太產業曾經有過輝煌年代,就是1980年代開始研製IDF經國號戰機時,但隨著經國號停產,大批航太人才被裁,甚至遠走韓國等國協助他國研發新戰機。但隨著蔡政府「國機國造」政策啟動,台灣航太產業出現重生的氣象,去年總產值達1089億元,比IDF研發時成長6倍。

1980年代在時任總統蔣經國主導下,國軍展開建軍史上最大規模的自製武器計劃——「鷹揚計劃」,1988年12月10日第一架「IDF」原型機出廠,1992年進入空軍服役,這段期間參與的協力廠商超過1000家。

台灣航太產業重返榮耀,漢翔的國內訂約廠商已從IDF停產時的614家,躍升到現在的近900家。圖/取自漢翔公司臉書
台灣航太產業重返榮耀,漢翔的國內訂約廠商已從IDF停產時的614家,躍升到現在的近900家。圖/取自漢翔公司臉書

但隨著經國號停產,軍方在2001年大舉裁撤中科院及漢翔公司研發人員,其中有1百多人被南韓挖角,包含20餘名研發人員,後續投入T-50金鷹號教練機的測試作業;此外,南韓也曾邀請漢翔的工程人員協助風洞測試及顧問工作,加上T-50與IDF外型相似,因此,T-50被不少軍事迷戲稱為「緯國號」或是「小一號的IDF」。

近年來,在蔡政府推動「國機國造」的影響下,「軍機促進民機,民機又帶動軍機」,漢翔、中研院與國內廠商組成供應鏈,先研發成功「勇鷹號」高教機,帶動航太產業榮景。

而漢翔的國內訂約廠商總數已由IDF停產後的614家,躍升到現在將近900家;去年台灣航太產業總產值達到1089億元,較之IDF研製時期的經濟效益有超過6倍數的增長。

漢翔以研製IDF累積的技術能量直接投入全球第三大商務客機製造商「龐巴迪」的設計製造,並引入14家台灣供應商:10日,漢翔在台中廠區舉行「龐巴迪Challenger系列商務客機機尾段第1000架交機典禮」,蔡總統親率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等人出席並致詞。

漢翔董事長胡開宏提及民國88年IDF停產後,漢翔是如何「帶著一身武藝積極投入民用飛機領域」,憑著研製IDF的技術與經驗,才得以參與龐巴迪Challenger系列客機後機身段的設計與製造。

除了與龐巴迪的合作,漢翔的合作夥伙還有美國的波音、法國的空巴,胡開宏說,每天在世界各地飛行的民用客機,有九成以上都有漢翔和台灣協力廠生產的零組件。

展望疫後快速復甦的航太市場,胡開宏希望政府,在初教機的研製上,持續以政策支持國機國造,如此,漢翔和協力廠才能延續「勇鷹號」高教機建立的量能與人才,為國家發展新式初教機,滿足空軍訓練任務的需求。

胡開宏表示,目前參與勇鷹號研製的國內廠商有252家,還有更多廠商願意投入初教機的研發,更有廠商早已展開先期準備工作。

胡開宏表示,新式初敎機若能延續國機國造的精神,其效益不只於國防,也在於經濟,而漢翔自我期許擴大飛機系統件的開發,除了自製率提升到75%的目標,也希望將台灣航太產業從以往的結構件代工,帶入系統件供應鏈體系,如此一來,才能為台灣發展下一代戰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