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俊斌/綜合報導
在烏克蘭戰場上,俄軍的「匕首」高超音速飛彈成功突破愛國者飛彈的攔截,啟發共軍加速研製高超音飛彈,並以潛艦發射的潛射版為重中之重。
2022年3月19日和20日,俄軍兩度使用「匕首」襲擊烏軍地下彈藥庫和大型燃料庫,宣告高超音速武器實戰時代的來臨;2023年春,烏軍的美製「愛國者-3」防空系統駐地被俄軍發現,隨後在「匕首」和巡航導彈的聯合打擊中被毀,美軍「愛國者」的赫赫威名頓遭重創。
事實證明,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並不是僅僅在紙上,即使是美軍及其盟友耗費巨資打造的空中防禦體系,面對這種跨時代裝備,也難以進行有效應對。
俄軍裝備的「匕首」其實才剛剛摸到高超音速飛彈門檻,相比之下,中國已經組建起基本完善且性能更加強悍的高超音速打擊體系。
而且,中美都不約而同將潛艇,作為高超音速武器的新平台,誰能獲得先手,誰就能在拿到戰略主動權。
2019年10月,中國東風-17中長程飛彈問世,2022年4月,由055搭載的鷹擊-21出現,2022年11月珠海航展上,空軍轟-6K攜帶兩枚空基高超音速武器出現,甚至航展舞台上還出現了外銷型高超音速武器。
大陸國產高超音速武器遍地開花,陸、海、空全面覆蓋,在這種理論上無法攔截的攻擊體系威懾下,美軍早就認識到,才會在近年極力加強關島的軍事體系建設,試圖以其為第二島鏈的核心支撐點,維持在東亞的軍事霸權。
對中國國防力量而言,距離大陸近3000公里的關島,遠超東風-17的打擊範圍,空基和海面裝備突擊的風險又太高,水下潛艇攜帶高超音速武器,就成為最理想的戰術。
由大噸位潛艇攜帶改裝乘波體常規彈頭的中程彈道飛彈,或者潛艇直接搭載高超音速武器實施水下隱秘突擊,是相對合理的兩種方案。前者作戰風險很低,換裝後的潛艇在南海安全區內,即可實現對3000公里外固定目標的精確打擊,缺點是飛彈使用成本高,而且中程彈道飛彈也很容易引發更高級別的軍事對抗相比之下,理論上艦載鷹擊-21發展出潛射型難度也不是很大,但搭載平台是個大問題。
常規潛艇噸位小、內部空間有限,無法容納太多的飛彈,大陸國產核潛艇的發展相對緩慢,能否造出符合裝備需求的型號還很難說。
共軍有東風-17、鷹擊-21,而美軍至今依然拿不出一款實用的高超音速武器,美國雖然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積累最深厚,必須在短時間內列裝才能重建信心。
一度被美國空軍寄予厚望,但屢屢失敗的AGM-183A項目(乘波體構型)優先度被降低,技術相對簡單的LRHW成為主推項目。後者的雙錐體設計仍有可取之處,但比起東風-17的乘波體構型依然有本質差距,理想服從現實,美國空軍也不能例外。
從技術上來說,超燃衝壓發動機最適合高超音速武器,各國不約而同的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動力。不過,在彈頭選擇上就有很多講究,對性能的影響也很大。俄製「匕首」使用單錐體彈頭,這是非常罕見的設計,其原型「伊斯坎德爾-M」卻是雙錐體結構。
美國陸軍、海軍推進的高超音速武器項目,則共用雙錐體彈頭,其中美國海軍預計將成品搭載到其「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上,這算是當下最穩妥的設計。
按照美國海軍公開的招標文件,飛彈全長約8.5公尺,射程約1000公里,最終憑借「弗吉尼亞」的良好隱蔽性,實現對對手的遠程打擊。
鑒於美國空軍在東亞可用基地匱乏,而且容易遭到攻擊,「弗吉尼亞」搭載的潛射高超音速武器,將成為未來美軍維持東亞軍事霸權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