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共軍無人機「機海戰術」 機動式防空火砲系統是台灣最後的防線

德國萊茵公司生產的Skyranger自走防空火砲。圖/取自萊茵公司官網
德國萊茵公司生產的Skyranger自走防空火砲。圖/取自萊茵公司官網

文/周宇平

國軍建軍政策,本軍種專業執行自是無可厚非,但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面對各種不同的武器威脅,現在應該是專業領頭,三軍整合共同決策,甚至於統一建置的契機。

面對各式無人機攻防,敵我採購系統均已配置部隊,但簡言之,在俄烏戰爭後突顯的是面對威脅的迫切因應作為,而非維持建案作業程序的紙上作業,且三軍面對這些各式威脅,上下均完成各種因應的消極與積極作為了嗎?

以防空系統為例,從傳統想定中的聯合防空概念言,就是飛彈防禦、一般防空,那怕是最近全民配合實施過的萬安演習,針對性的攻擊都是早已熟知的戰術導彈與軍機襲擾所衍生的飛彈攻擊,軍方每日也藉由各種海空雷達,監控到各式軍機與大型軍用無人機的飛行路線。但就專業的立場,防禦方面對這些威脅並不難處理,面對防空飛彈與戰機的攔截,其實對方想要達成任務的勝算不高,那到底要注意什麼?

兩岸軍方都仿製哈比無人機

筆者觀點,一般防空雷達不易偵測的中型無人機才是未來可怕的威脅,眾所周知,數年前台北航太展,中科院展出了自行開發的劍翔無人機,這款仿自以色列哈比(IAI Harpy)的攻擊型無人機,就是一個所謂不對稱作戰的最好範例,機身小即是雷達反射截面積(RCS,Radar Cross-Section)少,翼展僅二米,意謂一般雷達恐難以偵測。

就以色列的哈比攻擊型為例,其公開資料顯示航程可達500公里,若採200公尺的低空飛行,我相信可能敵機臨空都未必發現,其配備的32公斤彈頭,對固定目標當可造成相當損害。

而共軍已對哈比無人機進行了逆向開發,仿製型號ASN-301反輻射無人機即是配賦的制式裝備,功能應是相仿,軍方也可以劍翔機對我方各型雷達實施飛測,以取得相關參數因應未來戰況需求,畢竟無人機威脅在戰爭中將成為另一波攻擊主力。

共軍大量組建無人機部隊,已嚴重威脅台灣的空防。圖/取自中國軍網
共軍大量組建無人機部隊,已嚴重威脅台灣的空防。圖/取自中國軍網

所以,若以備戰為前提,現階段偵測能力的運用相當重要且急迫,雷達波的特性在設計上必須慎選,長程/中程/短程的頻率自是不同,其反射的狀況也有所差異,而此類無人機在偵測的頻段就應該以較短頻率為之;加上可迅速反應甚至殲滅的火炮與彈藥系統,也應具備不以「大砲打小鳥」的合宜需求,畢竟中長程防空飛彈價格動輒數千萬,宜反制較大威脅,如敵各型戰機、戰術導彈、大型及改製無人機(殲六/七等)為佳,且中長程飛彈數量應相當有限。

而短程防空飛彈因使用紅外線導引熱追蹤方式追瞄,恐將無法攔截無人機目標,而現有的無人機干擾槍、防禦系統,受功率與頻段影響,恐也無從防範。

俄烏戰爭使無人機成為顯學

烏俄雙方現仍在戰爭中,無人機攻防成為顯學,與現實作戰狀況密切,也引起軍界廣泛關注,甚至在軍事戰略思想已佔有相當地位,成為主流戰事重點與主流項目。

俄羅斯在近期國際軍事技術論壇「Army-2023」上展出最新的「ZAK-23E」短程防空系統以俄軍現役的BTR-82A輪式裝甲車為載台,能攻擊距離2.5公里以內的各種低空目標,主要任務為保護車隊與負責野戰防空。

而北約成員的德國軍方也配備萊茵金屬公司(Rheinmetall)開發的Skyranger自走防空火砲,其配備的Ceros 200雷達最大偵測範圍可達30公里,兼容X波段和Ku波段,同時該雷達也整合了光電系統,可以用於搜索、追蹤視距內的各式空中目標;火砲一次可發射25枚新式AHEAD彈藥,每枚砲彈可拋射152枚鎢合金子彈,每顆鎢合金子彈質量爲3.3克(圓柱型),在目標航路上3800枚鎢合金子彈將形成一個縱深約達10米,直徑不超過8米的攔截彈幕,對中小型無人機甚至是蜂群攻擊,具有絕對的殺傷力。https://www.rheinmetall.com/de/produkte/flugabwehr/flugabwehrsysteme/mobile-flugabwehr#anchor–550124614

軍方早期都配有防空部隊,配屬的防空單位多以40公厘防砲為主要武器系統,後因防空系統飛彈化,人工操作系統逐漸淘汰,僅剩下空軍基地的半固定式35快砲系統,機動力有限,放列佈署耗時。

防空自走炮可一炮多用

但現今無人機威脅嚴重,軍用機場/雷達站/飛彈基地/重要指管設施是否應配置上述的機動式防空系統?進化型的機動式防空系統甚至可以同時執行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無人機攔截與基/陣地防護任務,還可快速配合部隊實施機動防護,同步執行對空對地防護任務,調整所需彈藥(穿甲/鋼霰彈)後,即可攻擊登陸之輕裝甲車及部隊;若再執行技術移轉,取得新式甲車高階技術與戰車化配件,加上已經具備的基地級修護能力,應為三軍地面部隊都合適的選項。

(作者為前國防部參謀本部飛彈指揮部計畫處上校處長、前空軍飛彈預警中心指管長)

※以上意見不代表獨家報導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