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的兩岸主張走向台灣國民黨

侯友宜的兩岸主張走向台灣國民黨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公布了幾項政見的圖卡,其中一項主議題為「遠離戰爭」的政策,還分成了「兩岸主張」和「對日關係主張」。乍看之下,讓人直覺「對日關係主張」是「遠離戰爭」的兩大關鍵之一。但再看其內容的主訴求,卻是「台海安定、台灣安全、日本安心」,這就意味了遠離戰爭是為了讓日本安心,未必因對日關係良好,就可讓台灣遠離戰爭。

此外,「堅守台灣民主自由,持續強化國防軍備,加強兩岸交流,降低兩岸衝突」也是「對日關係主張」的內容,但不知為何屬於對日關係?

侯友宜應強化以中心理念作為政策指引

上述的舉例,已可窺見侯友宜的政見主張「拼湊感」十足,迄今尚未能建構一套作為政策主張指引的中心理念。或許,這是他目前民調仍常位居老三,而且支持國民黨者願支持侯友宜的比例,仍維持在七成左右的原因。然而,如美國並無國家認同與面臨戰爭危機的問題,其政黨在競選中為了爭取所謂「中間選民」的支持,提出的政見經常也是拼湊出來,未必看得出有何章法。這種政黨的屬性,政治學上稱為「掮客型」政黨。

從侯友宜提出的兩岸政策中,可看出國民黨幾乎已轉型成為了掮客型政黨。相對於民進黨,至今卻仍是以追求台灣獨立為目標,所以並未轉型為掮客型政黨。民進黨在具有執政的可能性前,因體驗到必須受到美國及兩岸關係的制約,確認即使執政後,也不可能實踐其制定新憲法及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黨綱。

於是,民進黨凍結了台獨黨綱,另外制訂「台灣前途決議文」,作為其執政後改走「務實台獨」路線的依據。這也就是以不改中華民國國號為底線,但施政上掏空中華民國的歷史傳承與內涵,讓台灣民眾尤其是新生的一代,忘卻及不知道中華民國就是「中國」,甚至習慣於以「台灣」作為自己國家的稱呼。

侯友宜提出的「兩岸主張」雖然主要承襲自馬英九競選總統時使用過的訴求,但他並不像馬英九能侃侃而談這些口號式標語的內涵,以及論述這些標語間的邏輯一致性。也因此,侯友宜即使用相同的標語來表達他的兩岸主張,但內涵未必與馬英九的主張相同。

侯友宜的「不統」與馬英九的不同

例如,侯友宜照抄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但馬英九「不統」的完整論述,是指在他當選總統後的任期內,不會和中共進行統一的談判,這也意味了「國家統一」是中國國民黨的終極目標。事實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說明了修憲是為界定「國家統一前」的兩岸法理現狀,就是因為追求國統一乃是「合乎」憲法的方針政策。

然而,侯友宜的「不統」卻是「堅持民主自由」和「反對一國兩制」,這和民進黨的主張並無二致。同時,侯友宜也提出馬英九提過的「台灣的未來必須由2300萬人共同決定」的程序,但當時國民黨則主張國家統一是終極目標。別忘了,馬英九長期以來在兩岸關係上,遵循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為內涵的「九二共識」,這在侯友宜口中是聽不到的。也因此,馬、侯的「不統」並不能相同解讀。

侯友宜的「不統」幾近「拒統」,但中國國民黨黨章的前言指出,該黨由興中會、同盟會、……,一脈相承,……,「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始終如一」,第一條中也明定要「實現中華民國為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這該如何解釋呢?莫非國國民黨已質變為「台灣國民黨」?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