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流爆增?海基會協處預算半年用光

大陸「台商協會」一直是「台流」的主要協助窗口。圖為汕頭台商協會活動。圖/中國台灣網
大陸「台商協會」一直是「台流」的主要協助窗口。圖為汕頭台商協會活動。圖/中國台灣網

記者陸懷恩/台北報導

大陸歷經3年疫情折騰,經濟榮景已大不如前,今年初疫後經濟復甦現象也不如預期,導致政府不斷推出利多政策,但經濟恢復速度宛如牛步,對在大陸經商的台商影響也比預期大。海基會副秘書長兼發言人蔡孟君31日表示,今年前7月海基會接獲60起「滯陸國人」案件,已達去年總件數7成,陸委會補助的協處預算已在上半年用光,如今只能利用別處預算來替補,顯示疫後大陸「台流」現象比往年都嚴重。

所謂「台流」指的是在大陸經商失敗的台商,或前往大陸投資失利,只能流落街頭接受補助的台人。過去在一線城市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地,「台流」情況普遍都有,地方「台商協會」及各地台辦成為協助「台流」的主要窗口,但疫情後現象似更加劇,據稱連三、四線城市都有。

海基會過去協助「滯陸國人」案件可分四大類,第一類是「急難救助」;包括窮困潦倒、沒錢吃飯,錢包遺失、借錢返鄉,若經地方「台商協會」確認當事人願返台,海基會會在協處時安排食宿。第二類是「協助返鄉」,如有台胞滯留時間久遠、逾期居留,證照遺失或逾期,甚至在台涉案以冒名方式偷渡大陸,或長期未返台身分待確認者,海基會會與警政、戶政機關共同協處。

海基會協助滯留大陸台人返台案件。表/海基會提供
海基會協助滯留大陸台人返台案件。表/海基會提供

第三類是「收容安置、返台治療」。過去不少台人前往大陸因長期滯留,加上若貧病且生活無法自理須仰賴他人,在大陸的醫療費用及後續照護就都是沉重負擔,這類台人通常盼望能早日返台;第四類則是「因故身亡協助善後事宜」。

根據海基會數據,2019年協助接返的滯陸國人共44件、2020年暴增到62件、去年更是成長至83件,已幾乎是2019年的兩倍。今年截至7月更達到60件,已是前一年總件數72%,若今年下半年仍以同樣速度增加,很可能再創新高。

蔡孟君表示,海基會的協處案件數逐年上升,陸委會今年度補助海基會辦理「協處台商人身安全與經貿糾紛」預算,總計約85萬元,幾乎於上半年就提前用完,現在就是透過內部預算流用,從其他科目項下流入,暫可滿足本年度協處案件所需,「必要時,海基會將使用自籌款項支應。」

蔡孟君強調,他們接獲通報協處滯陸國人案件,不會因對象或肇因有所區別,主要依問題和訴求,經研判屬合理、必要,就提供相關協助;「案件來源多半由各地台商協會通報,並經實地訪查後確認。」

蔡孟君表示,因有部分台商協會曾遭遇「滯陸國人」惡意招搖撞騙,佯稱欠缺路費、需急難救助或要求代購機票返台,但拿到補助款後卻變現花用,浪費公眾的愛心與資源,為求謹慎,近年台商協會已對協助案件更嚴格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