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故宮明白了「萬國衣冠拜冕旒」: 台灣學子看大陸系列6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林宸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一年級

七月初我參加了史記文化公司舉辦的暑期「北京歷史文化研習營」的交流活動。從臺北去到北京並無殊異之感,只是可以明顯感受到另一座城市的文化,或許是比較急躁一些,或許是少了一些衛生,但也或許是更加恢弘氣派一些。

 從臺北到北京算不算「出國」

當我出發前往北京的那日,在機場航廈看著斗大的「國際線」幾字,我就想我到底算不算出國?當我在出入海關填寫身分證件資料時,我也在想,我究竟是不是「本國國民」?當我在前門大街遇到臨檢的公安,拿出台胞證時還在想,我能不能和他相稱為「本國同胞」?

「前門大街」的臨檢是這一趟行走北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插曲。那是剛完成到北大的交流,我與我高中時的故友同遊前門,逛至盡興時被公安盤查證件。我沒有驚慌,因為到北京一些時日後便會明白,例行檢查無處不在,但多半不會有惡意。

我放下背包拿取台胞證,我同學已和公安攀談了起來。他問我們來自哪裡,但他一見臺胞證便旋即明白,臉上收起了嚴肅,堆上了笑臉,然後馬上追問,來自臺灣哪兒啊?我同學笑回:「臺北」。

「唉唷,你們臺北哪一所中學最好呀?」公安續問。我正想為校爭光,想不到被我同學搶先一步,直接驕傲地說出她的母校:「北一女!」我登時語塞。敝校建國中學怎可在此時被漠視!我趕緊補上:「女生念北一女,男生念建國中學,又稱建中」。說完,公安也查完了證件,欣然讓我們離去。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另類體會

行走一趟北京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公安警察、小販、出租車師傅、餐廳服務員對待台胞的態度皆是如此。當我初來乍到北京時,總是抱持著戒慎恐懼,倒不是因為任何政治迫害的因素,而是害怕「大陸地區」的人民對臺灣的歧見與陌生,從而變為衝突,或刻意排擠,或仗勢欺負,或哄抬價錢。

一個星期的行走證明我多慮了,我不必隱藏自己的臺灣口音與臺灣證件,因為沒有人會因此而有惡意,更不會有人因此而發出鄙夷的眼光。「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或許在臺灣政壇是一句被嗤之以鼻的口號,但在大陸,卻正被扎扎實實地實踐。但當大陸遊客到臺灣時,我們是如何對待的?

從北京返臺以後,我會鉅細靡遺地和家人分析比對北京與臺北在生活上的諸多差異,抱怨一下北京總是壅塞的交通,誇讚一下臺北乾淨的公共廁所,然後逐一比對臺北與北京的各個景點,其實有太多大同小異的地方。前門大街酷似西門町,煙袋斜街可稱夜市,而十剎海、南鑼鼓巷與淡水老街有著類似的風情和況味。雖然仍有些微的差異,但實在沒有切割辨明的必要。

從北京回來,不乏朋友好奇那邊的狀況,但我尚未開口,他們便夸夸其談,說著他們從臺灣認識的大陸,說著他們的成見與異議。我也不便糾正甚麼,只是想說,不妨親自走一遍吧!走一遍,甚麼都不必說,自然就會明白。可惜,有意願跨出這一步的人,正在逐漸減少。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參觀故宮體悟了「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我至今猶記自己從午門闊步走入故宮時,腦海中不斷迴盪的一句詩詞「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是王維筆下的大唐盛世。我過去不明白萬國衣冠同拜於一片屋簷之下,那是一個甚麼樣的景緻。但當我與各省、各族、各國的人一起踏進故宮,一起讚嘆感動時,我明白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