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課程創新多樣 春季班回顧及秋季班開課

0
首先要和各位汐止民眾分享一個好消息,社區大學秋季班的報名非常踴躍,目前只在第一階段,報名的人數就已有兩百多人,而且很多是團體報名。   不是有句話說,人生就是一所大學嗎?社區大學也是這樣的概念。社區大學可以學的東西,沒有設限。萬金石海洋社區大學汐止校區成立八個月,最初,因為校長長駐萬里,這裡的課不多,但已經開始朝多樣化發展,包含烹飪,電腦、武術等等。直到今年春季班,秀峰高中提供社區大學一個辦公室,於是可以大大擴展課程。春季班一共開出50多門課,成班25門課,其中有19班在秀峰高中上,另有幾個學習點在汐止其他地方。整體學習效果不錯,每班都大受好評。   社區大學劉校長在專訪中特別舉出幾個特別受歡迎的班,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日文課,這個由田中老師教導的班,已經有30多個學員,因位一個班的標準是15到18人,所以日文班已準備分成兩班。另一門超受歡迎的課是瑜珈,可見健身減重也是時代趨勢,這個班也是超過二十多人。此外還有木工課,上一期的十八位學員做木頭家具做出了心得,全班已經完成團體報名,是最早完成秋季班報名的班級之一。另有咖啡班,可以學習新鮮咖啡怎樣磨豆,還有位在世貿國家公園的國標舞課,分成青年中年老年等組上課,這些班都是學員報名踴躍超出基本標準,有機會再準備開設第二班。 其實人生可以學習的事物太多了,只要來一趟社區大學,就可見證到不同的樂趣。你可以學英語,學修心養性、學書法,學幸福人生,學攝影等等。劉校長歡迎汐止五十個里的鄉親,都來上課。若覺太遠,而所在地欲報名的學生很多的話,也可申請多設學習點,到鄉親最方便的地方,只要有學員有老師,社區大學願意拓展到全汐止。     社區大學報名方式   社區大學為新北市政府所委辦,研習課程可列入終身學習研習時數。只要滿十五人就可開班。 秋季班上課期間:從103年9月9日至104年1月10日,共十八週 報名分兩階段: 第一階段:到8月15日 第二階段:103年8月18日,到9月19日 報名的時間地點: 一、秀峰高中社大辦公室,周一到周五 18:00~21:30。 二、「線上報名」,直接上官網http://www.siji.org.tw線上報名。 收費標準:報名費200元,1學分1,000元,2學分2,000元,以此類推。 報名簡章可至秀峰高中社大辦公室索取,詳細簡介請上http://www.siji.org.tw瀏覽。

里長 林有財 專訪

0
我們家居住在樟樹里這邊很久了,我的爸爸以前是做煤礦業的,那年代這裡工廠也很少,幾十年來我都住這裡,將一生都奉獻在這個地方,也看著樟樹里不斷發展。我自己本身以前是從事建築業,在退休後則將主力投入在里長工作,目前我已擔任兩屆的里長,很榮幸可以為在地居民做服務。   命名為樟樹里,表示以前這裡樹很多,但現在當然已經沒有了,現在是工廠最多。其實樟樹里是汐止歷史最悠久的所在之一,包括厚德里、忠孝里、山光里,其實最早都是樟樹里的一部份,後來隨著經濟發展,本里越來越大,那些里都分出去獨立。這一帶是汐止早期人口很多的地方,原本要先蓋一個樟樹灣火車站的,沒想到汐科那邊,後來發展更快,火車站也蓋到那邊去了。   樟樹里放眼都是工廠、公司,白天看起來車水馬龍,但大部份都是外來人口,一到入夜上班的人離開後,這裡就變得冷清。樟樹里,沒有風景名勝,也沒什麼商店街,甚至在汐止區的官方網站,要介紹樟樹里也沒什麼介紹文字。基本上這裡是個有歷史但沒發展出人文史蹟的地方,不像禮門里有水返腳藝術有老街,我們里除了工廠還是工廠。在以前這裡還常常淹水,例如外頭大同路一段那邊,如今是條熱鬧的大馬路,但以前卻每遇大雨都積水。在我任內陸續做了疏洪措施,現在已經不再淹水。   但即便沒什麼好風景,我們也可以把水泥地變綠地。在任內,我努力去美化這邊,在基隆河畔有一條沿河的步道,是本里難得的一個休閒場地,也可以騎單車悠遊,但之前單車道路線並沒有聯成一線,後來去施工蓋了一條延伸的步道,跨越路橋,和外間的道路相通,從此,單車族可以從樟樹里騎車,四通八達的聯結到新北市其他的地方。而在單車道旁邊則是河濱公園,我也親自去栽種花草樹木,營造一個可以休憩的園地。我覺得綠化可以讓心靈更美,雖然樟樹里到處都是水泥地和工廠,但如果在道路周邊種樹做園藝,整個市容就會不一樣。 樟樹里有一個困擾在地住民比較久的問題,就是這邊的電線桿、變電所特別多,在我任內一直積極溝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這些電路可以地下化,過程中我們也不斷和台電協調,也希望台電可以做到回饋地方,補助樟樹里鋪路及各種建設。 展望未來,我們期待幾個交通建設包括捷運、火車站等,儘速完成,對樟樹里的經濟會有更大的幫助。樟樹里雖然看起來灰撲撲的,不是觀光客想來的地方,但在經濟發展之餘,我們也儘量讓樟樹里更美,擁有樂活的空間,當里民沿著河濱步道散步,也可以擁有愉悅的心情。   樟樹里基本介紹 現在的樟樹里,是一個工業區為主,較少人文特色的地方。然而以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來說,這裡是汐止很早就已經開發的地方,如今的許多工廠,為在地經濟做了很多貢獻。樟樹里的現任里長是林有財先生,他是個木訥但苦幹實幹做事的人,年輕時代曾經做過工程事業的他,在一次意外中,腿部受到重擊,終身走路不方便。但用一拐一拐的步伐,他每日不懈怠的在地方深耕,不論是做綠化,或者代表居民對外溝通,在各種服務在地的場合,都看得到他的身影。他還和朋友成立如友會,捐錢做公益,有災難需要救援他們也主動提供物資。經常可以在基隆河畔的河濱公園,看到林有財里長邁著行動不便的腿,辛勤栽種花木,在夕陽餘暉下,他的身影令人倍覺感動。

百年古廟汐止福恩廟

0
樟樹里雖然如今是個工業為主的地方,但其實這裡的歷史很悠久。其中一個可以見證這裡歷史的地方,就是百年古廟福恩廟。 福恩廟,又名樟樹灣土地公廟,早在日據時代就已經立廟,當時農民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收、闔家平安,每年農曆2月、8月,都會舉辦祭拜大典。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由幾位在地的善心信士等共議,將原南港鐵路隧道山上之土地公尊身,與大同路一段公路邊之土地公尊身,共覓土地聚集供奉,結合在地善心仕紳捐贈土地,興建土地廟。廟宇雖小,有神則靈,信眾虔誠,神佑平安。 隨著社會經濟繁榮,廟宇也經過幾次整建。民國83年,拓展為現今之樣貌,成為一個二層樓之建築,樓下做為里民活動中心,樓上則為美輪美奐的廟宇。福恩廟組織健全,崇奉福德正神、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玄天上帝、西秦王爺等眾神尊。現任廟祝為蕭祥洪先生,他本人表示,自從來到福恩廟服務後,整個人的心靈有了很大的提昇,經常覺得充滿喜樂。在服務期間,也見證過許多感人事蹟,但為免被民眾誤會是在說怪力亂神之事,他也表示,心誠則靈,人們只要有心向上,神都會保佑他們。 在農曆8月15日、8月16日 (國曆9月8日、9月9日兩天),福恩廟將舉辦一年一度的信徒大會。15日那天是誦經、通疏。16日則有聚餐,也會邀請戲班來演戲酬神。歡迎汐止各區的民眾,共同來參與,一起祈求神明護佑。  

汐止特色教會 汐止樟樹長老教會

0
    (文/鄭維棕)汐止樟樹長老教會位於汐止市的樟樹灣,在樟樹一路上,與樟樹國小相對,是一間以原住民為主的教會,在汐止眾多教會中,樟樹長老教會不但人數多,教會也相當具有特色。是汐止一間相當有特色的教會。 樟樹長老教會屬於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阿美中會,由黃轉武牧師於1969年開拓。由於樟樹灣地方,過去被汐止人稱為所謂的「番阿寮」,地處偏僻,在汐止逐漸工業化後,又成為工廠集中地,屬於汐止較為落後之區。許多北上的原住民,在到北部來以後,就聚集於此,後來越來越多,並以阿美族為主,因而成為一個原住民相當多的區域。在汐止人口逐漸膨脹時,外來建商又在此地大興土木,進而成為原住民與許多外來汐止人口集中之地。(資料來源汐止文化網)

用畫筆記錄汐止印象的美麗仙子 我的家藝術畫廊徐琬婷

0
從小因為父母親工作的關係,我就搬來汐止,可以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是汐止人。在我的成長時代,我並沒有對汐止有很深入的瞭解,在求學時,我就是上學,然後回家做功課,窩在家裡。當時我家住在汐止工業區,因為工業區環境上有很多不便,諸如砂石車比較多、還有很多外勞等等,父母也比較不會讓小孩子去外面玩。所以對汐止印象一直是比較浮面的。 但有些事情仍逐步沉澱在我的心靈,成為一種心中的記掛,終於激發出我對於探求汐止的渴望。從小時候,就有很多印象一點一滴的積累。我非常記得小時候汐止是個常淹水的地方,平常只要出現較大的雨,那我回家肯定是鞋子全溼了,整個念書時代都是這樣,記憶中就是下雨以及積水,以至於踏著溼透的腳回家已成為習慣。小學我念的是北峰國小,中學跨區念東湖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天下著大雨,我一身狼狽的去到學校後,師長看到我卻很訝異,問我說今天放假妳怎麼會來到學校? 於是我又折返回家。我把鞋襪脫了,拎在手上,踏著積水往回程走。當時的感覺,一直保存在心中,後來我把當時的印象用繪畫來呈現。     記憶中,那雨如此的大,就算撐傘也沒什麼用,全身都已經淋濕。走著走著來到康寧街那,到了高架橋下,那時候整個積水已成洪濤之勢,整條路變成河流,水淹到超過我的小腿,可以說越靠近家的路,水就越淹越深。在我經過一個涵洞,那也是從東湖通往汐止必經的唯一涵洞,水已經淹到有我的腰部那麼高,我一邊涉水,一邊遠遠的就看到媽已經來到涵洞那邊,對我不斷揮手,要我趕快過去。當時我還對媽媽喊著:「媽,妳怎麼過來了?」水當時已很深,我把書包頂在頭上,一隻手扶在牆上,逆水上行,雖然溼冷,但心中也感到母愛的溫暖。就是這樣的意象,我把它呈現在畫布上。 那場大雨下到第二天凌晨就停了,水差點淹到我家,但許多位在一樓人家的屋子都泡在水中。 童年的印象,對汐止的印象,就是下雨與淹水。我是直到大學畢業再回到汐止,才能以另一種深入的角度,觀察我所住的汐止。 我念的是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當時全台灣只有大葉大學有這個系,那是我的第一志願,因為造型藝術系有十二大藝術工坊,包括木工、石工、陶工、漆工等等,所有這些技藝,我都可以在這個學系裡學到。我覺得藝術不該只有畫畫,那太侷限了,能夠一次接觸到那麼多種媒材以及藝術領域,可以拓展我視野。我從高中就開始唸美術班,所以有著十多年的藝術扎實基礎。我對畫畫有種天生的喜好,不論上學的路途多遠,只要想到畫畫,心中就充滿熱情。後來我也將這樣的熱情延伸到對汐止這塊土地的愛上。 我對汐止的印象,猶如我在畫畫上的體悟,是一種情感的層層堆疊,在將不同藝術結合的同時,也是將不同的視野融合,我將從童年到現在的所有汐止記憶,用心靈的畫筆,在畫布上重現。而在藝術領域的拓展,我選擇一方面可以回饋地方,一方面也不斷充實成長。我投入藝術教育,也是想要以向下扎根的方式,從教育小朋友做起,在孩子們心靈最純潔的階段,帶領他們認識美的概念,學習創作,學習打開心房去欣賞世界。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得到一種回饋,從孩子的純真中我也看到他們眼中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 我原本是在台灣中部當老師,但因為媽媽的鼓勵,她要我回到汐止來,她為我開立一家畫室,交給我負責。初時我對自己沒有信心,但家人都給我很大的支持,於是我就回到汐止,和家人共同創業,開辦我的家藝術畫廊。那時是2008年,經過這幾年深耕在地,如今也開設了許多班級,不但教育不同學齡層的學生,也在社區大學授課,開設成人班。 如何既能投入教育也可以繼續創作,這也是我經歷過這些年的摸索才取得的一個平衡。我通常都是在早上創作,下午到晚上時間投入教學。在我的家藝術畫廊剛創立時,有一段時間我忙到沒時間創作,只能做一些簡單的素描,但現在已經逐漸找出時間來作畫。在我創作的過程中,我投入很多的感情。我用畫筆來紀錄我的生活態度和經歷過的故事。我繪畫的主題,不只呈現一種我當下的視覺感知印象,我通常會將我的記憶融入畫畫中,什麼叫記憶呢? 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失去,此刻你看到的一景一物,下一秒已經是過往的印象。我試著用畫筆來紀錄這種感覺。包含我去觀察古厝、觀察老街,以及所有隨著時代演變可能會被商業化改變的景物,我不是純然用懷舊的觀點去看事情,只是紀錄當下的一種感覺,也想促使人們去反思,此時此刻你看到的景物,未來會變成什麼。我紀錄的是一種時間的概念,若要具體的形容,我紀錄的是一種「正在失去」的印象。我們每個人每分每秒都處在流逝的時間中,我想抓住那個剎那,用一種珍惜審視的心,來看待汐止的種種。 由於我是汐止人,所以我畫筆下紀錄的也多是汐止的在地故事。這回我在國泰醫院藝文中心的展覽,取名為「汐止的故事I」,因為我還在持續創作,將來會有更多的汐止故事。也由於要呈現那種時間的感動,所以我這回參展的主題義旨是:「汐止的悸動,無可取代的失去」。 這一路走來,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家人全力的支持,以及很多朋友義氣相挺。希望伴隨著汐止的藝術生命,一起成長。感謝大家。     專訪人物 徐琬婷 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畢業 經  歷: 私立早稻田藝術學校專任藝術教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企業導師 現為「我的家藝術畫廊」負責人 榮  耀: 曾獲第37屆國泰全國兒童繪畫競 賽最佳指導教師獎,將於9月1日至10月31日在國泰醫院藝文中心 舉辦「汐止的故事」特展  

欣迎中秋汐止同歡

0
我的家藝術畫廊,英文叫Mooca,是由客家話「家」音譯來的,「家」是人的避風港,它給予人溫暖及幸福的感覺,因此取名為「我的家」,提供學生及家長溫馨的溝通平台。於2008年3月成立,5月開幕,「我的家」座落在汐止福德一路,將藝術帶進社區,從社會基層的學生開始提升人文藝術涵養。「我的家」團隊秉持著從生活中學習的精神,讓孩子多方面發展,在藝術課程的領域中發掘孩子的潛能,幫助孩子找到自信心,發揮無限的想像能力,提供優質的環境,讓孩子輕鬆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