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連環漲 學者:問題在低薪

餐飲業「漲」聲不斷,民眾直喊吃不消。(示意圖)

文、圖:編輯部

的一年才剛開始,餐飲業便「漲」聲不斷,鬍鬚張、三商巧福及拿坡里披薩、肯德基、麥當勞陸續調漲價格或是有漲價計畫,而手搖飲料店包含珍煮丹、一芳及樺達奶茶,都從元旦起調升部分商品售價,調漲幅度約為新台幣5至10元。

孫明德指出,餐飲業本來就會基於成本考量而調漲價格,在整體物價平穩的情況下,國人卻對此大喊吃不消,這個現象隱含的是台灣薪資偏低以及產業結構的問題。

孫明德剖析民眾對餐飲價格上漲格外有感的2大因素,一是每天要吃三餐,對於食物類、尤其外食的價格漲跌自然較關心,第二,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集中少數行業,大多數人屬於中低收入,所得有限情況下,對於餐飲價格上漲就會特別敏感。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認同此觀點,他指出,當所得高,物價上漲就不會有太大感覺,與其說民眾對物價上漲很有感,不如說民眾苦於低薪問題。

然而低薪現況非一朝一夕而成,吳大任表示,台灣技職教育弱化、大學學歷過於普遍,導致許多畢業生沒有專業技能,流向薪資較低的服務業,人力供過於求又抑制了薪資成長;另一方面,台灣中小企業多、附加價值有限,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業者只能削減人力成本來節省支出,形成惡性循環。

不論從個人還是企業角度,吳大任指出,專業、創新才是獲取更高報酬的明路,個人可朝努力提升專業技能的方向前進,企業若要避免削價競爭的紅海市場,就得付出心力研發或是創新,才能延長產品生命週期、提升獲利。

吳大任強調,物價上漲引起民怨只是表象,須關注的是背後的結構問題,儘管產業結構、低薪議題短期難解,但唯有了解問題核心,化被動為主動,才是扭轉現況的契機。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物價尚處溫和平穩的區間,但民眾對於物價頻頻上漲的抱怨其來有自,觀察近年CPI年增率與外食費的年增率變化,可以發現近年除了金融海嘯後的特殊情況,每年外食費的漲幅都明顯高於整體物價的增幅。

以近3年為例,2016年CPI年增率為1.39%、外食費年漲1.48%,2017、2018年CPI年增率分別為0.62%、1.35%,外食費則分別達1.99%、2.03%,外食費上漲的幅度足足比物價總指數增幅多了1個百分點上下。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葉滿足說,CPI涵蓋食物、衣著、居住、交通、醫藥保健、教養娛樂及雜項等大類,各類有漲有跌,因此CPI總指數的漲幅便相對平穩;相較之下,外食費性質屬於服務類,業者除了考量食材、租金,還有人事成本,而且人事成本會隨著基本工資政策而調升,有「易漲難跌」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