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具柑仔店 / 造飛機、造飛機、我用橡皮筋。 (餃仔)

這款橡皮筋飛機,是許多5、6年級生第一架飛機的回憶。

獨家日報 餃仔/推薦

飛機飛行要有動力,專業術語叫「推力」。

有了推力,空氣便能流動,機翼上方的弧線能運用白努力定律產生浮力,承載著許多大小男孩夢想的飛機,於焉能在白雲彩霞間飛行。

但在四、五十年前,要給一架模型飛機配置動力,不論是二衝程引擎或是四衝程引擎,甚至是用電力驅動的馬達,那都是如同登陸月球般的夢想。姑且不論造飛機的各項技術環節是否能成功掌握,光是費用,就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

於是,橡皮筋成為提供動力的最佳選擇。許多小男生的飛行夢,從此開始。

結合「超級簡單」與「超級困難」於一身 

又簡單,又困難,這不是相互矛盾嗎?但這架飛機模型,確實把這兩樣極端的境界整合於一身。 

60年代,台灣許多文具店都有販售這組套件(記得有「天兵號」、「樂眾」等款式),長長的塑膠袋裏,放著一堆木條與紙片,售價也不貴,很多人傻傻的買回家,於是惡夢開始。

它的製作非常簡單,說明書只需一頁即能發揮教學功能(觀看本文攝於博物館的圖片,也能知曉它的結構非常簡易)。但問題是,飛機要展現良好的飛行性能,需要做的很精確,重心要零誤差、左右重量要均衡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事項‥‥‥‥試想,那個年代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有可能具備訊息量如此龐雜的製作知識嗎?即便有那種鳳毛麟角的飛行知識狂魔,他是否又有足夠的手工藝讓這些精準度得以一一呈現?

您不妨觀察博物館中展品的製作細節:像是將兩個零件「綁線上膠」之處,還有機翼蒙皮紙疊合處的精準度,大概就能推敲出----製作這種結構「簡單」的飛機,有多麼「困難」了。
您不妨觀察博物館中展品的製作細節:像是將兩個零件「綁線上膠」之處,還有機翼蒙皮紙疊合處的精準度,大概就能推敲出—-製作這種結構「簡單」的飛機,有多麼「困難」了。

且說包覆機翼的紙蒙皮,貼在木造骨架後,基本上都會軟軟皺皺,要把它崩緊,可用吹風機或及噴水等技法,但那非常講究手工藝與經驗,重點是,木造結構強度不高,一不小心吹風機吹過頭,紙蒙皮過於緊縮,主翼就變形了;一但左右主翼變形量不一樣,飛機就很難穩定飛行。

當然,吹過頭把蒙皮燒出破洞,更是「必要的歷練」,因此像狗皮膏葯一樣在主翼各處貼補丁,應是看人家試飛前的共同記憶‥‥

就在這種模型材料不佳、製作者手藝不精、飛行知識難以學習的大環境下,在校園操場裏、在公園廣場中、在河濱草皮上,一架架飛機丟出去後,在短短的幾秒內化為一堆碎片,成為那個年代不少造飛機男孩一輩子的成長陰影‥‥乾脆,說是記憶好了。成功飛行者不是沒有,但那只留存於傳說中的比賽,以及致力於參加這類比賽而大力推廣的學校中。

這款誕生於60年代的飛機套件,從主翼骨架、到包覆蒙皮,完全依靠手工,要均勻對稱極為困難,更重要的是它沒有耐摔性可言,只要一次重落地,就還原成製作前的零件,而且,蒙皮也破了‥‥
這款誕生於60年代的飛機套件,從主翼骨架、到包覆蒙皮,完全依靠手工,要均勻對稱極為困難,更重要的是它沒有耐摔性可言,只要一次重落地,就還原成製作前的零件,而且,蒙皮也破了‥‥

或許應該這麼說,就算飛機真的成功飛行了幾公尺,造飛機的小朋友也判斷不出來,因為橡皮筋的動力太少、滯空時間過於短促‥‥這樣的遊玩體驗,不容易累積出有價值的學習經歷。

流線的滑翔機問世

機頭造型具有曲線的滑翔機,擁有更漂亮的機身,但沒有動力的它,給予製作者「飛不起來」的感覺會更為濃烈。
機頭造型具有曲線的滑翔機,擁有更漂亮的機身,但沒有動力的它,給予製作者「飛不起來」的感覺會更為濃烈。

另一款木造飛機是滑翔機,記憶中叫做青鳥號。由於它沒有橡皮筋提供動力,因此,製作起來更簡單,也正是這個緣故,如何讓它成功飛行,同學們與同好們之間繪聲繪影的傳說更多。我仍舊記得老闆慫恿我浪擲父親的血汗錢去購買這架套件時口沫橫飛的說著:「很多人這架飛機飛到雲裏回不來!保証成功!」,於是,老闆得逞了。

當時最普級的秘笈就是—-「要從高處向下丟」。這原因很簡單,因為滯空時間更長,因此,從學校的四樓、五樓,往操場中心方向扔去,成為滑翔機試飛很普遍的一種模式,但絕大多數看到的不是萊特兄弟的飛行試驗,而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不過,偶爾能看到這類產品抬個一、兩次頭才往下墜,廣義來說這樣已能算是升力成功作用,問題是,對小學生來說,這與真飛機能直線飛行幾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現實產生不了聯繫,就這樣,認定這類產品不能飛行,就成為大多數小學生的記憶了。

向下的垂直尾翼所產生的人生質疑

對於小學二年級製做本文主角橡皮筋飛機的餃仔來說,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它的垂直尾翼會向下」?從電影、電視到書本,從來沒有見過長這樣的飛機。

數十年前的這款橡皮筋飛機,不管是台灣還是日本,垂直尾翼都是向下的。連日人高橋矩彥著作的教學書藉,也是這樣設計。(照片翻攝網路)
數十年前的這款橡皮筋飛機,不管是台灣還是日本,垂直尾翼都是向下的。連日人高橋矩彥著作的教學書藉,也是這樣設計。(照片翻攝網路)

長大參與遙控飛機設計,自然了解因為橡皮筋在下方,垂尾向下更接近動力線,能產生更大的應力,這是非常卓越的設計。

但小時候可不會這樣想,深深覺得要是以如此構型亮相,同學一定會以「做錯了」的原因笑到肚皮破掉‥‥更可怕的是萬一試飛失敗,那如狼似虎的事後諸葛同學群肯定會用「連垂尾都做顛倒怎麼可能飛起來?」之箭,把我射得萬箭穿心肝肺俱裂,想鑽地洞而不可得‥‥‥那時,餃仔心中甚至浮現「廠商把說明書印錯了」的懷疑‥

當然,那個年代根本找不到答案,就讀的學校沒在推廣,因此學校很厲害的自然老師,也沒有成功製做、飛行此類飛機的經驗。家長就更不用說了,精力用於工作買玩具給小孩已經十分辛苦,那還有餘力幫小孩科普?

最重要的是,即便了解這垂尾向上或向下的緣由,對當時的餃仔來說,也不具任何意義,反正丟出一個拋物線,飛機就碎了,兩者之間的飛行差距無從體驗。

但是,長大後想想,一個小學生的心中,能對玩具廠商的量產品產生這麼大的質疑,這不正是引發科學研究的動機嗎?就該角度而言,垂尾向下的另類設計,反倒比現今傳統構形的飛機玩具來得更能引人思考。

日新月異的模型飛機技術

隨著玩具科技日新月異,今天的橡皮筋飛機,市場上仍有琳瑯滿目的選擇,幾乎只要組合機翼與機身就能把玩。甚至就連「最費力」的纏繞橡皮筋,也有馬達製品幫您完成。在無風的室內,放開橡皮筋,設計完善的它就能飛行個數秒至十多秒,即便製作時有偏差,落地後稍加調整就能改善,也增加了把玩的樂趣。

今天,仍買得到橡皮筋飛機,但只需把「機翼」和「機身」用橡皮筋綁在一起,就完工了。保麗龍或EPO材質製作的它,更輕穎、更耐摔。
今天,仍買得到橡皮筋飛機,但只需把「機翼」和「機身」用橡皮筋綁在一起,就完工了。保麗龍或EPO材質製作的它,更輕穎、更耐摔。

而且很多量產品在材料部份,採用了保麗龍、EPO等材質,比起木造飛機耐撞、耐摔得多,這製作上更省力、玩起來更耐用兩個優勢一加乘,要讓玩家回到四、五十年前那種被失敗浪潮浸泡的冰冷痛苦感中,恐怕沒有人願意,玩飛機嘛,幹嘛這麼累!?

簡易的組裝,能快速把玩;低廉的售價,摔壞也不疼。科技進步帶來許多優勢,但造飛機的樂趣卻消失了‥‥‥‥
簡易的組裝,能快速把玩;低廉的售價,摔壞也不疼。科技進步帶來許多優勢,但造飛機的樂趣卻消失了‥‥‥‥

在日本博物館相遇時,回憶如爆炸般湧現

話雖這麼說,立論也很正確,但仔細想想,如果從小就玩100%之百不會失敗的飛行玩具,那還有什麼好玩?

把「期待」、「希望」、「忐忑」、「未知的未來」等心情全部拿掉的試飛過程,就算成功了,怎麼可能有「快樂」、「興奮」與「成就感」等等讓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產生欣快感的機會?

正因為有過小時候百般挫折、無法成功的造飛機經驗,才能蓄積無窮的能量,並在數十年後於日本的博物館與它相遇時井噴!那是複雜的情緒、無窮的記憶,以爆炸般的方式吶喊!——–就是這兩架!就是這兩架!

橡皮筋飛機,帶給幾十年前那些小男生的是「造飛機」的樂趣。不管飛機造的成功與否、亦或是扔出飛行時的失敗與否,製作時的趣味、以及「想飛起來」的熱忱與希望、還有那不知「成功與否」的緊張,才是真實而難以抹滅的烙印。

後記:橡皮筋飛機的套件仍能尋找

依據翼形、攻角等變化,今日的橡皮筋飛機已能呈現多種不同的特性,供用家體驗。
依據翼形、攻角等變化,今日的橡皮筋飛機已能呈現多種不同的特性,供用家體驗。

即使在遙控飛機、直昇機都已經算是「被時代淘汰之商品」的年代裏,在日本,橡皮筋飛機仍舊有市場,也有廠商持續開發各式產品供用家選擇與把玩。

誠如本文所述,如果單純想「飛行」,用充滿各種科技的多軸飛行器(即人稱「空拍機」之類的產品),完成這個目標早就不是難題。

而橡皮筋飛機套件帶給消費者的成就感,應該就是本文所述—-製作飛機的挑戰與樂趣。拜生產工藝之進步,讓今日的套件製品,早就不是40年前所述的「天兵、青鳥」之類的產品所能比擬,諸如3D列印、雷射切割、電腦CNC等技術,零件的精準度不在同一個維度;而且,多樣化的產品中,還能以飛行難易度,區分「適用初級者」、「適用高級者」等產品細項,因此,用橡皮筋造飛機的門檻,已由高變低,而原本成功的窄門,也更加開闊了。

今日的橡皮筋飛機,零件的精準度已非數十年前的產品所能比擬。
今日的橡皮筋飛機,零件的精準度已非數十年前的產品所能比擬。
依照性能的不同,區分為「初級者」或「高級者」使用。
依照性能的不同,區分為「初級者」或「高級者」使用。

老玩具柑仔店

  • 【作者】餃仔
  • 【學歷】台大
  • 【經歷】台灣應用材料公司研發工程師
  •            廣營電子公司航空模型研發經理
  •            國藉航空公司波音777機隊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