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唐山書局初探(莊嘉宏)

即便事務繁忙,仍然想給自己買幾本書,作為自己的父親節禮物。

基於這個念想,我出發前往這半年來一直想去的「唐山書局」逛逛,書店在台大正門對面的巷弄內。從小智力並不算拔尖,因此大學聯考進不了台大法律,當年差1分便能進台北大學、差10分能進政大法律、差20分才進得了台大法律,20分看似很多,但也就不到10題選擇題的對錯之間而已。想到後來求學、與妻子相遇及出社會之後的際遇,分岔處也就在這幾題對錯而已,不免莞爾於人生及命運的微妙。

雖為多言,但此確為這20多年來每當路過台大時,內心所不自覺湧起的感觸。到台大校區及周邊商圈悠晃,總會感到格格不入,於是往往能免則免、能避就避。可書店開在那,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前往。

「唐山書局」會吸引我,是因為他們用心經營的臉書專頁,時不時有新書到店的訊息,店家選書推薦的功夫頗得我心。當年為了考研究所曾前往徐州路舊台大法學院旁聽,猶記閒逛法學院大門哨亭後方地下室的書局時,讓我初次感到知識的浩瀚無盡,以及知識更迭的前仆後繼。那種窮盡一生苦追仍會被學海拋甩在後的壓迫感,在在印證在知識面前學子的渺小。

一間好的大學,周邊必然有好的書店。」例如前述台大法學院地下室書店、師大水準書局等為是,東吳大學城中校區旁雖有漢興書局,可嘆是以法商學系為主的專業書局,不夠多元。

大三之後我的歲月幾乎都是在東吳大學城中校區圖書館的書庫渡過的,連情書都在那兒埋首構思,但圖書館的書庫仍然沒辦法和大學周邊的書店相比,畢竟藏書的速度、廣度,不可能比得上書店選書、進書的速度。加以對書本有潔癖的我,不太樂意借閱被一堆人翻爛的書籍,因此當年台大周邊的書局所帶給我的衝擊,宛如在內陸長大的孩子初次見到大海。

書店選書更是關鍵所在,台大學風維持幾十年的自由奔放,周邊這些書店老闆在選書時的刻意塑造,必然扮演推波助瀾的成分在。唐山書局的SLOGAN說得好:「我們在微暗的地下室,為你張羅了學習之海」,老闆的用心算是毫不遮掩了,唐山書局也確實當得起。各種意識形態的書籍澆灌在這一方沃土上,但凡學子願意用心前來耕耘,必能有所得。讀書所帶來的喜悅與成果往往不在當下,要是能再年輕一次就好了…。

剛踏入書店還是讓我頭昏目眩,這就有點意思了,這20年來我也不是毫無長進,怎仍會有這樣的壓迫感?

靜下心來迅速的閱讀四周,很快的讓我發現自己產生暈眩的原因:分類。

對,正是分類。唐山書局並不像其他書店採用文、史、哲、法、商、藝術、生活及影劇等的書籍上架方式,而是以出版社為分類上架的方式,這種作法直接讓人眼花撩亂不知道自己正在逛哪個知識脈絡的書籍。這是讓人一開始無法招架的原因。

持平的說,除非是出版社精選的文庫,不然這樣的上架方式對年輕學子並不友善,17、18歲正在建構自我知識體系的孩子,很可能因此囫圇吞棗亂看一通,至少會多幾年的積累才有辦法梳理書出一些閱讀上的頭緒。

但也難說,台大給我的印象是師徒、學長姐傳授相當落實的大學,輔以同好會盛行,或許有為外界所不知的書單可讓學子按圖索驥。這點,我很認真地說,東吳大學差多了,校方如果有緣看到這篇文章,還請多費心想想辦法吧…。

撿了幾本想看的書,結帳時我沒多用心記下折扣,在台灣買書是一件很實惠的消費行為了,別心存貪圖便宜之念,那是對學問的一種不敬。

(離開時自拍,作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