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為全國首座生質能源廠,自109年6月15日啟用廚餘厭氧發酵產氣發電系統以來,成功將廚餘資源化,透過將生廚餘(植物性蔬果殘渣)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進行發電。環保局長陳宏益表示,廚餘資源化利用對環境保護、永續發展具重要意義,不過要實現高效處理,仍需市民共同努力,從落實源頭分類到技術創新,全面提升廚餘處理及資源化效能,呼籲市民朋友一同落實廚餘分類,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環保局說明,台中市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發電量,從109年72萬9,091度提升至113年334萬4,810度,以4口之家每月使用電量700度估算,約可供應400戶家庭用電,發電量逐年增長且趨於穩定,至113年底累積發電量已達1,297萬9,835度,展現了廚餘資源化與生質能源創造的雙重效益,為永續發展樹立典範。
環保局表示,廚餘厭氧發酵系統自啟用以來,透過產生綠電售給台電公司,為生質能源供應及民生用電作出重要貢獻,也展現廚餘厭氧消化發電技術的穩定性與可行性。園區產生的沼氣除了發電之外,少部分沼氣也用於廠內熱水鍋爐,以維持厭氧消化槽的操作溫度在35至38℃之間,確保整體系統的穩定性與高效運轉,進一步提升了沼氣資源化利用效益。
環保局提到,生廚餘中混合的異物對厭氧發酵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像是金屬與玻璃物品容易導致前處理系統的破碎機和分選機器磨損或損壞,增加維修成本,而塑膠類(如:保鮮膜、塑膠袋、餐具、橡膠手套、塑膠籃等)及其他不易讓厭氧微生物發酵分解的物質(長纖維物質:鳳梨冠、玉米芯、筊白筍殼、竹筍殼、甘蔗皮或蔗渣等;硬核硬殼類:榴槤殼、椰子殼、海鮮貝殼硬殼等)會降低厭氧消化的效率,也會降低有機物質轉化為生質能源的效能。
對此,環保局呼籲市民落實生廚餘分類、異物不混入,可助提升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厭氧消化發電成效,為環保永續共同努力。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提升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厭氧消化發電成效 中市環保局籲落實生廚餘分類、異物不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