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的附近有幾座廟宇,總是在七月分就會多了層禮佛的心。每當觀遊廟宇,便會在大雄寶殿的注視下,主奉釋迦牟尼佛或是媽祖廟或是土地公廟,眾神的面前,隱約產生無比敬畏,及感受到一些哲學的況味。
總體而言,佛學不像我們一般凡夫俗子所想像的那麼單調乏味。因為佛家子弟的精神大致積極、一樣有抱負,所謂四大皆空,就是對世間任何人、是、物都要存「等心」。這「等心」即是同等的愛。其實釋迦摩尼的經典中,有一些專講「孝道」,所以不孝的人,最好不要信佛,否則便是佛的「逆子」。
其實吃齋唸佛固然是入門之道,但是有時為了興趣研讀佛典,是為了領悟佛境,而帶入複雜繁華的生活中,好為自己做一些心靈層次的洗滌。喜讀佛書之人也不見得是逃避現實,年輕時讀了幾本禪學之類的書,曾經產生濃厚的興趣(禪學隨筆、禪與生活、禪的分析…等),一頭栽進佛與禪間,甚至幻想自己是個與世隔絕的尼姑,現在回顧不覺可笑。皈依佛的面前,在我認為:要純潔像張白紙,落髮人最好沒有經過滄桑,沒有經歷浮華世界,心中沒有任何的引誘,一心向佛,而不是正面唸佛,背面又受了高度物質文明的枷鎖。穿著袈裟、開著名車,得抑住內心的痛苦,學佛無成,反而成為良心的叛徒。
網路發達的世代,確實不同於以往,現代修行者只要身、口、意(不講壞話、不做壞事、心無惡念),即為修行、修慧了。在生活中不受環境影響,有出離心的心態,在家修也行。
菩提達摩將禪佛教從南印度傳入中國之後,經過200多年安靜穩定發展,堅定的在儒道之地生了根,而禪的宗旨始終不變:「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此本心,即是對真心、真如、真誠的直接體驗。
人如本如初心,單純善良智慧,則穩走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