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期談到台灣的電力供應問題時,直指AI和電動車的發展,將造成台灣電力消費快速上升。當然,他擔憂的是能源政策與電力配置的問題,但也可以發現,在各界密集討論AI的前景時,電動車的發展也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重大議題。
2023年,全球的電動車銷售已經高達1400萬輛,占新車市場的18%;2024年預計會達到20%,也就是每5輛新車,就會有1輛電動車。2022年,歐盟曾經宣示,會員國將在2035年全面停產燃油汽車,雖然是否能夠達成仍在未定之天,但電動車做為未來運具主流,顯然已勢不可當。
綜觀電動車的發展,最基本的推升原因當然是節能減碳的趨勢。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統計,全球的交通碳排量占總碳排量直逼20%,而交通碳排當中,乘用車又占了最大的比例(約50%),降低汽車的碳排量,將可有效減少全球的總體碳排。
因此,各國政府紛紛推出電動車相關的獎勵政策。像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IRA)提供最高可達7500美元的電動車補助,就讓特斯拉的Model Y銷量成長了50%;歐洲各國也實施了多種補貼政策,鼓勵消費者改買電動車。德國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三個年度電動車銷量突破50萬輛的國家,其中18%的新車是電動車,與全球的比例相當。
技術進步也是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尤其電池技術的不斷創新,提高了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和充電效率,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日本汽車大廠豐田(TOYOTA)去年發表了全新的固態電池技術,宣示將於2027年生產配備此一新型電池的電動車,只要充電10分鐘,就可以行駛1200公里,大幅降低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續航力的擔憂。當然,各國也全力推動充電基礎設施的發展,都成為電動車發展的共同助力。
由於趨勢的發展,讓電動車產業發展愈加蓬勃,促成更有競爭力的價格。以美國市場為例,電動車的平均售價每年約下降8%;但其他汽車包括燃油車和油電混合車的售價,卻不斷提高。雖然整體來說,電動車的售價還是高於其他汽車,但未來兩者的價差會逐漸接近,電動車會愈來愈有競爭力。
《哈佛商業評論》近期文章指出,強調永續的商品具備三種特色,第一種是獨立型商品,這類商品強調永續,功效則跟傳統商品相同;第二種是抵觸型商品,這種商品可以提升永續,但功效卻不如傳統商品;第三種則是共鳴型商品,不但訴求環保,功效甚至比傳統商品更好。
這個概念可能就是包括電動車在內諸多永續商品未來發展的分水嶺。對消費者來說,環保永續當然很重要,但若必須花費較高昂的代價(包括購車及後續的保養),以及承擔充電不便,長途出遊可能會「顧路」的風險,仍然很難說服消費者買單,也會是電動車發展的最大障礙。
不論是永續意識的提升,或是政策的獎勵及補助,關鍵都在於電動車整體產業的發展,是否能跨過諸多門檻。等到電動車的經濟效益成功擴散,持有成本等同、甚至低於燃油汽車之時,才會讓消費者願意全面擁抱電動車,我們也衷心期待那一天能及早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