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業的關鍵數字

140901v0201

文/張淯 社長

 

一年前,繼巴菲特積極收購全美地區性報紙,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以2億5千萬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今年,華碩創辦人之一謝偉琦和香港任德章以四億七千五百萬美元買下擁有97年的《富比士》,為許多幾乎聽到喪鐘敲響的紙媒,燃起一線希望。

 

紙本媒體營收下滑,不只發生在美國,連中國與印度等急速發展的國家,都已收緩成長趨勢。為何這些人卻反其道而行,紛紛收購紙本媒體?

 

如果細看美國報業的數字,會發現美國報業協會(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所統計的整體營收數字,雖然2012的386億美元,到2013年的375億9千萬美元,呈現2.6%的下滑,但就發行量來說,卻逆勢成長3.7%。

 

進一步深究時,會發現營收下滑,主要是平面廣告所減少的8.6%,近173億美元,填補不了數位廣告1.5%的成長率所貢獻的34億2千萬美元。

 

在台灣,因為幾大報系萎縮嚴重,數位媒體還看不見春燕的情況下,對於報業的未來,多半也抱持悲觀。影響所及,也讓我們習慣用放大鏡,甚至是被扭曲的哈哈鏡,去解讀我們的未來。

 

但上述那些人,顯然不這麼想。在今年八月,《華盛頓郵報》公布七月份官網的點閱率,創華郵報史上最高紀錄。原本唱衰貝佐斯,認為過去一年華郵營收沒有明顯起色的「觀察家」,也紛紛力讚,貝佐斯以低價買下數位內容還大有可為的華郵,實在太有眼光。

 

如何從這些人的實驗,為紙媒過渡到數位媒體的路徑,吸取屬於自己的養分,爭取華文世界的發聲位置,或許才是我們該做的。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