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牽水狀國家及無形資產 未來文化部與地方攜手合作

文化部鄭麗君9日到雲林口湖鄉參加牽水狀民俗活動,對第一次挑擔飯,她表示很不容易,但很有意義,令她感受很深刻。

文:林玟玟|圖:編輯部

化部長鄭麗君今天參加雲林口湖牽水狀民俗活動時表示,牽水狀民俗展現社區凝聚力以及深刻的悲憫文化底蘊,未來文化部會和地方攜手,致力民俗研究及古蹟維護。

口湖牽水狀民俗在民國99年7月獲得文化部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每年口湖鄉蚶仔寮、金湖和下寮舉辦祭典超渡遭遇水難先人,流傳到現在174年,在超渡、祭祀祖靈的意涵外,已形成祈安的特殊民俗文化。

口湖牽水狀民俗下午在下寮仔展開系列活動,來自口湖、四湖等地14村居民挑飯擔進場。與會四湖鄉長蘇國瓏說到,鄭麗君是百年首位到下寮仔的文化部長,展現出政府重視地方民俗具體行動。

鄭麗君部長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牽水狀是很重要的民俗記憶,傳承174年到現在仍延續傳統祭儀,未來期望能製作牽水狀網頁,可以讓更多民眾認識。

鄭麗君表達,百年來透過文化祭典儀式追思先人,代代相傳,提醒生態意識以及防範天然災害,口湖牽水狀民俗見證文化傳承力量,呈現社區凝聚力及深刻悲憫文化底蘊,未來文化部會和地方攜手,致力民俗研究和古蹟維護。

鄭麗君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雲林縣政府文化處長陳璧君、蘇國瓏、青埔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嘉郡及地方各界陪同下,上香悼念罹難先人,並第一次挑飯擔、萬善同歸塚點燈、實地瞭解放水燈及水狀製作過程。

清朝道光25年(西元1845年)農曆6月雲林西南沿海發生暴雨以及海水倒灌,引發大水又發生瘟疫,在口湖、四湖等地有上萬民先民罹難,後人在每年農曆6月7日及8日舉行牽水狀祭典超渡先人,形成特殊民俗。日本學者從民國105年來台研究和記錄,並交流環境變遷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