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挺俄形象大損 中國與東歐關係加速惡化

文:羅多摩|圖:編輯部

中東歐國家而言,烏俄戰爭事關國家安危,但北京中立甚至親俄的態度使得這些國家相當心寒。學者分析,中國形象受損,雙方關係實質改變,再也回不去了。

歐盟昨天批准1.3億歐元(約新台幣40.3億元)資金協助遭中國「歧視性」打壓的立陶宛企業;先前歐盟已針對中國違反國際經貿規範不當杯葛立陶宛,告上世界貿易組織(WTO)。歐洲媒體分析,中國在烏俄戰爭中的立場是壓垮與中東歐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原本已出現裂痕的關係加速惡化。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霍玉珍19到21日率團出訪中東歐8國,歐洲媒體認為,此舉是要減少中國在這地區的損失,但專家表示可能為時已晚。

霍玉珍率團出訪中東歐,表面上是為了強化中國與歐洲聯盟(EU)成員國的合作,但歐洲媒體還是聚焦中國在烏俄戰爭中的立場。中國至今拒絕譴責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的軍事行動,不但重申雙邊關係的穩固,也排除制裁俄國。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Leyen)在會議中強調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有特殊責任」。中國對俄羅斯開戰的全力支持,「將導致中國在歐洲的聲望嚴重受損」。

然而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研究員馬曉月(MareikeOhlberg)告訴歐洲新聞台,中國形象早已黯淡。馬曉月說:「中國站邊俄羅斯並歸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事實,對中歐與東歐大多數國家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中國政府似乎不明白,或不願明白,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被該區大部分國家視為生死存亡的問題。」馬曉月認為,中國和這些國家的關係只會繼續惡化,中國近幾年來在中東歐推動一帶一路,影響歐盟內部政治。

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緊張關係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就已浮現。匈牙利考文紐斯大學(CorvinusUniversity)中國專家馬圖拉(Tamás Matura)說,許多16+1合作機制的國家都批評一帶一路不僅沒有實質經濟效益,且曠日費時。馬圖拉表示,中國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以及西方和亞洲間冷戰中的角色,「使得中東歐對中國的看法發生實質的改變」,並決定轉向傳統夥伴歐盟和美國。立陶宛和捷克等已與北京保持距離;目前唯一不變的只剩匈牙利。

立陶宛率先脫離17+1合作機制,隨後更以「台灣」之名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代表處,導致中國極度惱火,向立陶宛施壓。

中國-中東歐國家領袖峰會始於2012年,每年舉行一次。這是北京與中東歐17國領袖會晤的機制,又稱17+1合作。

這個機制原稱16+1合作,2019年4月希臘加入後改稱17+1合作機制,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維尼亞等國以東的中東歐17國,除了這4國以外,還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希臘、拉脫維亞、立陶宛、蒙特內哥羅、北馬其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立陶宛2021年5月退出後,又變成16+1合作。

國際關係研究院(IFRI)亞洲中心主任尼可拉(Francoise Nicolas)在與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24日的專訪中表示,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曖昧態度與對蒲亭檯面下的支持,其形象已大受衝擊,遠超貿易層面。「一帶一路不僅是基礎建設,更是政治影響力。從此以往,中國在部分國家眼中,已不再具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