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怎麼了?

一個信仰虔誠的善良鄉民,我們姑且稱他湯姆好了。他因為窮困,已經挨餓好幾天。這天他肚子餓得受不了,他誠心向上帝祈求,「全能的神啊,請賜予我溫飽吧!」

 

不久後,湯姆聽見敲門的聲音,他心想,神跡還沒出現前他不能分心,於是他繼續等待並禱告……幾分鐘後,敲門的人走了。

 

過了一陣子,又有人敲門了,這次非常大聲,湯姆仍舊持續禱告並等待。他覺得敲門聲太干擾,他把耳朵蒙上,蓋上棉被、避免雜音……敲門的人過一陣子也走了。

 

隔天,又有人敲門了,不過湯姆什麼都沒聽到,他正專心禱告……到了夜裡,湯姆終於體力不支地倒地。他在迷濛中吶喊:「神啊,我這麼誠心,為什麼您都不回應我?」

 

上帝忍不住了,祂生氣地說:「給了你這麼多機會,你怎麼都錯過了!?」

 

您或許要問,湯姆,怎麼了?湯姆已經全心等待機會。但令人扼腕的是,湯姆沒有「辨識出機會的能力」(神跡並不是以湯姆想像的方式出現),他沒有行動。

 

倘若湯姆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並沒有「辨識機會的能力」,那麼,他可以做的事情是「把門打開」,讓自己敞開在機會出現的情境。這比門關著等待要來得強多了。

 

談到投資,總有各種投資哲學。其中有一種想法,叫做「趨吉避凶」,也就是盡量去避開市場上的黑天鵝事件、捕捉大漲機會,如此在理論上可獲的最佳投資成效。

 

這個說法看似合理,卻有些「怪怪的」。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要等低點進場布局。於是他守候機會,等待他心目中預想的「理想點」。不過,這很像「湯姆」會有的想法。因為市場的低點、最佳進場點,本來就是一種難以預料的領域,就連投資大師華倫巴菲特也自承,預測市場太難了,他也做不到。

 

這就像是沒有人能預料,在金融海嘯之後,竟然緊接著而來的不是慘淡行情,而是狂發式的奔漲,而且震央的美國,漲幅更為驚人;也沒有人預料到,英國在今年公投竟然是脫歐派獲勝,全球股市頓時狂瀉,眾人皆曰悲觀,但在數日之後各國股市竟上演絕地大反攻,短短數日就收復失土。

 

既然預測不可行,機會很難辨識,於是「把門打開」、持續性投入資本,就成了迎接機會的積極作法。這也是華倫˙巴菲特在體認到市場行情難以預料的解決方案。

 

一般市場派人士傾向認為,投入市場的資金,就是一種「曝險部位」,這是將市場波動和不良風險畫上等號的粗魯做法。實際上,波動就是機會,如果沒有積極將自己放在充滿機會的環境中,那麼就等於和未來的成長絕緣,只能成為錯過機會的湯姆。

 

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來,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人因恐懼風險的考量,不敢投入股權資本,損失代價為2000億美元。這是機會成本的規模,錯過的代價。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進行分析,就能了解市場的真相,投資成長的路徑,是由幾次極為稀有、關鍵的上漲機會構成。如果剛好錯過,命運將會完全改觀。

 

我們藉由嘉鼎資本統計1997年至2016年期間,S&P500年複利變化,分辨長期持有和偶爾進場、卻錯過某些關鍵機會的差異,可以發現其中存在重大落差。

我們可以發現,長期持有的成長幅度,大約5.89%,當中還經歷過2000年網路概念股泡沫破滅、2007年次貸風暴、2008年金融海嘯、甚至是2013年的歐債危機,表現仍相當不錯。但若自作聰明、頻繁進出,錯過表現最佳的那幾天,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