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木:洛夫漂泊而出的天涯美學

文/楊樹清

有「一代詩魔」之譽的洛夫(1996-2016)旅居加拿大二十載,即將回流臺灣前夕,特別召開「漂木跨文化論壇」,旨在秉承洛夫「天涯美學」的理念,以及對人類自身漂泊命運的關懷,意圖搭建起一個促進跨文化交流、互動、爭鳴的國際平臺。

第一屆論壇在探討洛夫詩歌書藝和美學思想所表達的普世性關懷的基礎上,力圖揭示華人文學藝術乃至其他少數族裔文學藝術,在當代加拿大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生存狀態,及其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和挑戰,而摸索出一條能夠讓少數族裔的文學藝術走進加拿大主流文化視野的道路。

1949 年,二十二歲的洛夫從故土湖南衡陽「流放」到臺灣。在經歷兩岸冷戰、越戰後,洛夫產生隔斷與孤絕之感,這讓他在金門、越南,分別創作出六百行長詩《石室之死亡》及《西貢詩鈔》;失鄉、失親的飄零之境,也讓他寫出〈邊界望鄉〉、〈血的再版〉。

個人土地情感的「小鄉愁詩」又化作「大鄉愁詩」或「文化鄉愁詩」,諸如〈湖南大雪〉、〈再回衡陽〉。

自我選擇「二度流放」到加拿大的洛夫,2001 年,以七十之齡完成震驚華語詩壇的3,200 行《漂木》長詩出版,並且與《石室之死亡》都在美國出版英譯版,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詩成就亦獲首屆李白詩歌獎。

《漂木》長詩中,透過「漂木」、「鮭」、「浮瓶」、「廢墟」等多層意象的組合書寫,此時的洛夫,已是「宇宙遊子」、「天涯的漂泊者」,詩中詮釋的是人生、形上思維、生命關照、美學觀念以及宗教情懷,而他整體要傳達的是「生命的無常和宿命的無奈」,要創造的是他獨有的「漂泊的天涯美學」。

( 節錄自《獨家報導》第1159 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