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威╱綜合報導
1983 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將每年的3 月15 日確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ProtectingConsumers’ Rights),目的在於擴大保護消費者權益。中國消費者協會於1987 年加入國際消費者協會,其後,每年的3 月15 日變成了所謂的「打假日」,舉辦著相關的「打假」活動。
中央電視臺每年都會舉辦現場直播的「打假晚會」,曝光「黑心產業」;各大城市紛紛推出轄區內的十大造假案例、十大詐騙案例;各大網站、平臺更言之鑿鑿,宣傳自己絕不造假。
今年的「315 活動」,新浪網聯合微博數據中心,發布了《微博行業消費者態度榜》,針對快遞、外賣、航空三大領域,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客觀反映了過去一年內,微博消費者對這三大領域的消費態度與情況。
首先,消費者最關注的快遞五大問題依次是:快遞包裝破損、服務差、速度慢、快遞丟失和快遞破碎。數據顯示,整個快
遞行業平均負面評議達一成八。
其次,在外賣領域上,飯菜涼了、送餐速度慢、價格貴、菜品變質、吃出異物等五個問題項,成為微博消費者在叫外賣時最關注的問題,整個外賣行業平均負面評議為一成三。
再其次,在人人出行都離不開的航空領域,微博消費者關注的則是「航班延誤、體驗太差、態度惡劣、航班取消、歧視」五個問題。整個航空行業平均負面評議為一成一。
那麼,投訴完了以後,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情況改善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有人針對2016 年上榜企業做追蹤,發現有幾家企業在事後遭到了罰款,也有幾家企業公開在微博上道歉,但企業的努力僅止於此。
微博上有人這樣寫道:「千篇一律的聲明,消費者早已審美疲勞。『勇於認錯,堅決不改』,這句話也正是某些商家的真實寫照。」甚至還有人直言:「315 就是個笑話!全國團隊都在公關,有一些人賺得缽滿盆滿。」
每年的315 活動像是個嘉年華會,看上去五光十色,轟轟烈烈,這些投訴內容與批評榜單卻產生不了任何作用。消費者的權益,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受到保護呢?短期之內,大概還是需要靠著各大企業與平臺的個人自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