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淑儀(曼陀羅心靈彩繪教學大師)
近十年來, 關於靈性的探討, 漸漸的由對外的追求而轉向對自我的探索。這是因為人們慢慢的體悟到我們內在靈性的小宇宙與自然界的大宇宙其實是相互共振的。要瞭解自然宇宙的法則和奧秘,需從自身的小宇宙開始,也就是東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於是,關於如何教導內在心靈探索的書籍和課程則大行其道。大部分的人對於「遇見未知的自己」、「看見真實的自己」、「與自我對話」、「接納真實的自己」等的字眼並不陌生。但,到底要如何才能看見內在未知的自己呢?
放諸四海皆對的答案就是「靜‧定‧慧」。靜中能生定,定中能生智慧。所以首要學習的就是「靜」。這雖然非老生常談,但也是最簡單卻很難做到的不二法門,我個人認為這是一輩子也做不完的功課。
那為何需要「靜」呢?因為人太「忙」了!我們的心要應付和處理的事務太多了,而我們的心智也非常的不甘寂寞,喜歡不停的攀緣和工作,只是我們太習慣了,而無法去覺察罷了。然而,覺察的能力也需從靜心開始。
覺察能力的培養, 需要從生活上的行住坐臥中,長時間的練習。一般而言,我們最容易知覺和意識到的是我們的「情緒」。
我們每天都泡在情緒裏,受情緒的操弄,情緒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在心理學和醫學界對情緒這個範疇的分析,已有
百多年的歷史了。
簡單來說,情緒就是喜怒哀樂惡憂懼等的心理狀態。深入一點的說法是,「我們因外在或內在的環境轉變或受到某種刺激,生理上因主觀意識所產生的行為反應」。這裡提到的主觀是因為每個人因成長和教育背景不同,對事件的感受性不同所致。
所以,我們透過對情緒的覺察即能了解,是什麼事件或情境引發了我們的情緒,再透過這些事件或情境來了解自己意識之下對事件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而看到自己意識之下的真實想法和價值觀,就是所謂的真實的自己。
但,這不是說意識層我們可以覺知的自己是假的,應該說,帶著面具符合社會性的自己,和意識之下隱藏的自己,都是自己,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因為,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思想、生理和心理的狀態,有時可能輕微容易掌控,但也可能十分激烈而影響生活或工作,所以,釋放情緒恢復平靜,也變成現代人必須學習的功課。
(節錄自《獨家報導》115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