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超俄烏戰爭全球嚴重後果 中共對臺灣經濟封鎖入侵?

獨家日報【文/嵐山 編譯|圖/編輯部】

全球面對目前經濟的衰退,如何為臺灣可能發生衝突做準備呢?圍繞著臺灣島的經濟封鎖或戰爭,它可能會產生比COVID-19疫情危機和烏克蘭戰爭,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半導體生產鏈正在重組。這是法國《人道報L’Humanité》近日關注的問題。

如果說沒有演變成公開的戰爭,中美之間為爭奪半導體產業的這個工業霸權,而發生的衝突,將對世界生產和貿易的重組產生影響。

美國政府在貿易戰背景下,頒布的一連串制裁不僅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從2018年開始,圍繞著半導體產業的一些問題開始具體化,在臺灣不得不重組其生產活動後,2022年經歷其第一波寒流;這也顯示出它持續對中國的依賴。

從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其經濟突然收縮,與2021年同期相比進一步收縮0.86%,創下13年來同比表現最差的一次,而第三季度的增長率為4.01%。

臺灣收回其半導體的製作:誠然,作為全球半導體技術供應鏈的核心,臺灣生產近70%的半導體,臺灣因技術需求放緩、邊境關閉和生產活動中,因其第一個客戶中國大陸的產業活動幾乎停止,而直至2020年。臺灣的出口有40%是外銷到中國大陸。

》臺灣的出口有40% 銷往中國

《臺灣預算、會計暨統計總局》指出:中國大陸疫情的惡化,正在干擾消費和生產活動, 雖然臺灣的出口,與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8.63%,但臺灣預算部門指出的理由是:影響全球需求的通脹壓力和利息的上升,因為供應鏈繼續調整其庫存。

2023年的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惡化,臺灣經濟學家在這些數據公布時預言:我認為還沒有觸底,還存在技術性衰退的前景。

臺灣2022年的通貨膨脹率:2.9%;2023年應該是1.9%。因此,由於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18年頒布的貿易戰令,將那些供應美國市場的商品,生產轉移回歸到臺灣本地,這並不足以維持國家經濟的運轉。

在此之前,臺灣產品在本島上設計,在中國組裝,然後運往美洲大陸。這正是目前困難所在,因為美國的制裁,導致中國製造品受到關稅上漲的打擊。

截至2019年,讓民族主義者感到自豪:由於將生產製造業重新搬回臺灣,向美國的出口增長20%,對中國的出口下降約12%。

但臺灣對大陸的依賴仍然很大,一場兩岸公開的衝突,很有可能會對整個全球產生影響,有預估計對全球經濟造成2萬4,000億歐元,比COVID-19危機和烏克蘭戰爭,所造成的損失更重大。

需求增長三倍:原因有是,臺灣生產的半導體無處不在,到處需要它,無所不用,從電腦到智慧型手機,再到家用電器、醫療設備、航空航天設備。目前,僅一輛汽車的需求,就包含平均1,400個關於這些半導體的元件。

而且,隨著過度到全電動化和自動駕駛,到2030年,汽車行業對半導體的需求量預計將增加兩倍,這是德國汽車聯合會VDA於2022年1月提出的警告。

因此,就像烏克蘭戰爭背景下的石油、天然氣或小麥的儲備一樣,一旦臺灣出現衝突,或是被圍島封鎖,可能對世界經濟,造成災難性後果。

晶片大戰開始,這也是中美之間所展開的新階段的科技戰:北京3月31日宣布對美國科技巨頭美光科技展開調查。

2022年12月和2023年2月底,美光集團的收入有11%來自中國。受到生產過剩危機影響的這家公司,暫時在存儲晶片領域排名世界第3,僅次於韓國三星和SK海力士。

那麼,中國當局發起調查美光集團的目的是什麼?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CAC稱,保衛國家安全是為了確保這些晶片內,不包含有利於美國網路間諜活動的後門程式。

這一決定是在華盛頓試圖確保,在半導體領域的世界領導地位之際做出的,並將一系列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以限制中國購買和製造用於軍事應用的晶片。

繼美國採取晶片策略後,歐洲也公佈「晶片法案」:祭出440億歐元資金支持晶片生產。

那麼,這並非偶然的事, 2022年8月,美喬·拜登總統率先簽署《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強調半導體的研發和生產。

歐盟也採用自己的晶片行動,並啟動一項近450億歐元的計畫,以重新在自己領土上設立安置,這一關鍵工業領域的生產。

華盛頓終於邀請其日本和韓國合作夥伴,俾能在這一領域結成聯盟。

同樣地,美國也要求臺灣轉移其生產半導體的能力,以控制供應鏈並阻礙中國的崛起,以及其獲得這些先進技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