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鄉村 婺源

菊徑村是一個山環水繞,也是中國最圓的村莊,攀上對面的山腰,才能一窺它的「圓」貌。

撰文/攝影 涂鳳美

徽派建築最大的特色就是「馬頭牆」, 當地民宿老闆表示,會採取這種建築方式, 是因為村落民居緊緊相連,萬一不幸發生火災,火勢容易快速蔓延,因而在牆的頂部, 砌出高於屋面的馬頭牆,藉以隔絕火源。另外當地導遊也透露,早年徽州的男孩子,大約十二、三歲就得離開家到外地工作或學習經商,這一去通常是數年未返。而這馬頭牆層層堆疊往上翹的風格,宛如家人翹首企足般,思念意味十分濃厚。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最大的特色,這種建築方式,是因為村落民居緊緊相
連,萬一發生火災,高於屋面的馬頭牆可以隔絕火源。

仙境在人間

到婺源,絕不能錯過石城。這個隱藏在山林深處的小村落,粉牆黛瓦在晨曦中若隱若現,置身其間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特別是十一月晚秋過後,楓葉漸漸轉紅,銀杏灑滿一樹金黃。清晨時分,裊裊炊煙隨風飄拂,那是村民燒油茶殼煮早飯一天的開始。直到陽光從山脊噴出,炊煙穿過楓林形成斜斜的光束,整個山城瞬間有如仙境般。

石城景區其實是由程村和戴村兩村連結而成,在兩個村子之間有一個小山頭,山頭上有一個平台,是觀賞石城秋色與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也是攝影者的必爭之地。尤其是旅遊旺季,天還沒亮呢 !山頭早已萬頭攢動,遊客人手一機,不論是相機或手機。但不是每次到此都能欣賞到美景,有時濃霧散去又復來,別說日出了,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外,什麼也看不到。

絕大部分的遊客遇到這種情況,仍會癡癡地守在原地,直到天地一片亮白,才慢慢收起失落的心情,告訴自己下次再來。從清晨四點摸黑上山,在凜冽的寒氣中站立兩三個小時,真可謂又飢又寒。正巧有人挑來茶葉蛋、蔥油餅等令人垂涎的早餐,對這群攝影夥伴而言,滿漢全席也比不過它的美味。

有力氣走下山,更覺山下村莊古意盎然,步步都是風景。一棵棵高聳巨大的楓樹,是居民的守護者,滿山遍野的繽紛如夢似幻,我們的腳步再次難以抽離。

清晨的石城,村民燒油茶殼煮早飯的裊裊炊煙隨風飄拂;等到陽光從山
脊噴出,炊煙穿過楓林形成斜斜的光束,整個山城瞬間有如仙境般。

最圓的村莊

離開石城,驅車直奔菊徑村,這是一個山環水繞也是中國最圓的村莊。柏油路沿著護村河繞村開發,為這個寧靜的村莊,譜出一曲重金屬(音樂)。站在路面遠望,其實是看不出村莊的特別之處的,必須徒步二十分鐘左右登上對面的半山腰,才能一窺「圓」貌。只不過這個登高入口並不顯眼, 倘若開車前往很容易就錯過了。

走進村子,視覺觀感與遠遠眺望大大不同。後山前水的古建築錯落有致,平滑的石板路,已數不清被踩踏過幾個年代。咯∼ 咯∼咯的雞叫聲,引領著我們穿巷尋陌,木架上、小巷邊處處是居民乾曬的青菜、茶籽。午后的陽光,將馬頭牆映照在白牆上, 顯得十分柔和。與公路相連的木橋,靜靜地橫跨在溪的兩岸,我們不清楚它的承載能量,只知道站在上面,一種虛與實的境界令人渾然忘我。看似水中翦影,一抬頭,浣沙人又真真切切地在你眼前。粼粼水波忽左忽右,由遠而近。「是白鵝 !」有人眼尖大喊一聲,所有鏡頭瞬間轉向。

每當太陽升起,竹匾裡的綠茶葉、紅辣椒、黃菊花、青豆角,與懸掛在屋
外土牆上的玉米串,組合成五彩繽紛篁嶺風情,這就是名聞遐邇的「篁嶺
曬秋」。

篁嶺曬秋

以「曬秋」聞名的婺源篁嶺景區,是我們在婺源停留的最後一站。一早從酒店出發,彎彎繞繞怎麼也找不著往篁嶺的路標, 師傅停車詢問,居民的回答也不是那麼肯定。愈往前人煙愈少,路也由寬變窄。

篁嶺據說是因為竹多而得名,嶺高約莫五佰米。因為地形高低不平,古老的民宅, 建在高低相差好幾米的山谷間。同樣是徽派建築,比較不同的是這兒家家戶戶都鑿壁開窗,許是為了採光的緣故。

居民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活的支點,他們延續祖輩在屋頂或窗前搭出長長的木架, 再將農作物放入圓形的竹匾裏,擺在木架上晾曬,可以節省不少空間。

每當太陽升起,竹匾裡的綠茶葉、紅辣椒、黃菊花、青豆角,與懸掛在屋外土牆上的玉米串,組合成五彩繽紛篁嶺風情。這看似辛苦(確實也不容易)的山居生活,卻又散放著一股安逸、知足的澹泊,祈願這幾百年如一日的農耕文明,能在這塊土地延綿下去。

 

( 節錄自《獨家報導》第1156 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