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淑儀
我快樂嗎?幸福嗎?滿意現在的生活嗎?這大概是現代人最常問自己的話了吧 !
幾年前,在一個畫友的聚會中,有位朋友問大家的一個問題,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快樂是什麼?幸福又是什麼?兩者間有何差別?」大家七嘴八舌地發表了自己的感受。
我靜默了許久,一直在思考這個議題, 當時還處在療癒時期的自己,給了自己這樣的答案:「快樂的範疇比較小?幸福的層面比較廣?」可是,我常常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但又常常覺得自己不快樂,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些年,我還是會常常反思這個問題, 也慢慢了解這兩者的心理狀態,我們這就一起來聊聊吧 !
快樂與幸福的感受 前者是短期後者是長期
快樂和幸福的區別在於,快樂是指個人短時間的情緒感受,幸福則涉及與他人、家庭等長期正面的交互過程,以及對事業、生活發展的積極體驗。
哈佛大學「幸福學」的講師塔爾賓‧ 夏哈爾(TalBen-Shahar)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正向心理學 將成為21 世紀的顯學
幸福學其實就是正向心理學。塔爾賓‧ 夏哈爾將正向心理學的概念,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中,教導大家認真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目的,珍視自己的優點,發揮積極影響力。
而正向心理學漸漸成為21 世紀的顯學,原因在於現代人愈來愈不快樂,各方壓力愈來愈大。而正向心理學指的是,在遇到挑戰和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總而言之,正向與否,重點在於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
接受、面對 才能轉念
幸福學大行其道,其實反應了人們對外在環境改變的因應和內在心理建設的需求。因為九成的人遇到挫折,優先反射的心理防衛機制,大部分是負面的。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先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再激發正向的思考和行動。
追求快樂和幸福,是人生存的本能趨向 !快樂和幸福不但可強化我們面對困境的解決能力,在生理健康上也可提升免疫力, 減少疾病的發生。
每個人對快樂幸福的定義不盡然相同, 但幸福絕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大環境不佳,我們仍然要學習讓自己更幸福快樂。
( 節錄自《獨家報導》第115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