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智慧城市計畫 提升資訊與通訊產值 無人巴士深夜運輸良伴 智慧路燈成微氣象站

北市府日前研議,將在內湖區設置12 座智慧路燈,只需透過無線網路回傳數據,就能讓智慧路燈都成為「微氣象站」。
(圖/北市府公園處網站)

楊雅璇/臺北報導

你曾經想過,某天深夜搭上返家的公車,車上卻沒有任何駕駛嗎?你有想過路燈能自行測量所在地的溫度與風速,變成迷你氣象觀測站嗎?這不是科幻片的劇情,也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未來幾年臺北市可能出現的街邊場景。

北市府近年來推動《臺北市智慧城市產業場域實驗試辦計畫》,整合產官學研各界資源,推動相關市政服務,希望能提升資訊與通訊產值,成為智慧城市的 Living Lab。

未來北市府將在內湖區港墘路、洲子街設置12 座智慧路燈,有照明、環境監測、車流偵測與追蹤、廣告投放、計表上報等六大功能。另外,只要在智慧路燈的燈桿上裝設風速、風向、溫度與溼度測量設備,透過無線網路回傳數據,就能取得在地的天氣資訊,讓每座智慧路燈都可成為「微氣象站」。

北市府今年下半年亦計畫在公車專用道試營運無人巴士。臺北市智慧城市辦公室主任李鎮宇表示,礙於現行法規未設有無人巴士上路行駛的相關規定,再加上無人車上路還須經過驗車、掛牌等手續,最快要在八、九月才能試行上路。

根據規劃,無人巴士可搭乘12 人,車上裝載行車電腦、雷達與GPS 等設備,運用路線設定的方式,將時速設定在20 公里,最快不會超過50 公里, 遠端設有控制室。雖然號稱是「無人」巴士, 但為了確保運行時不會發生任何意外, 第一階段試行時, 車內也會有工作人員。

李鎮宇提到, 無人車試行期間初估計為三個月, 預計在公車收班後的午夜,在信義路或仁愛路的公車專用道試運行,試行期間不開放民眾搭乘,後續再視情況決定是否擴大。

對於無人巴士的運行,交通局長張哲揚則有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無人巴士當初在法國或高雄測試時,都是在「封閉式」道路運行,但信義路或仁愛路道公車專用道卻屬於「開放式」道路,包含無人巴士運行時, 如何適用交通法規、安全係數、事故責任歸屬等等,都有待進一步釐清。

此外,無人巴士上路時,若車側的車輛距離過近,如何判別不會影響安全而持續運行?若發生人為疏失造成的連環意外,又怎樣能有效迴避?如果要應付這些變數,系統設計的細膩度與程式規劃也得格外要求。

北市府推行無人巴士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讓它成為深夜離峰時段的替代性交通工具,解決一例一修上路後人力緊缺的問題。不過,無人巴士上路涉及車輛運行設定以及車輛掛牌等種種問題,若要全面上路,除了依靠精密的系統軟體設定外,還需透過中央修法,釐清巴士運行時的種種責任歸屬。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