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會在信箱中看到標題是「你有道路用地要賣嗎?」、「高價收購道路用地」的廣告信件,打開映入眼簾的是斗大的「道路用地」字樣。常讓人疑惑,土地就土地,什麼道路用地?實在摸不著頭緒,剛好這類的廣告信件往往搭配著急徵、急購等聳動字樣,更讓人直覺:這估計是詐騙集團的手法~~於是,這類由建商或盤商千辛萬苦構思的開發詢問函,便直接被當成資源回收物丟入回收箱中…。
問題來了,甚麼是道路用地?
簡單的說,道路是供大眾往來通行的公共設施,在都市計畫中被規劃為道路的土地,我們就稱呼它叫道路用地,由此可知,道路用地在分類上屬於公共設施保留地(簡稱公保地)之一。而關於公保地的買賣,大約分為:道路用地(簡稱「路地」)、公園用地、歷史建築(簡稱「歷建」)、機關用地等。
讀到這邊,第一個問題通常會問,要怎麼樣才能知道我家的地是不是公保地呢?
這個可以在各縣市的分區使用查詢系統進行線上查詢,或者到各縣市都市發展局臨櫃申請,就可以知道了。
(右府先生的murmur:分區使用查詢系統目前統整得很差,基本上是各縣市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亂七八糟)
第二個問題則開始會問,那到底公保地的買賣是怎麼進行的?
暫且跳過學理上的介紹,直接進入實際上買賣會遇到的狀況,首先介紹公保地買賣的「業界術語」(就是遇到仲介或開發人員登門拜訪時會滿嘴講不停的東西),依序簡介如下:
1.量體=公告現值*平方公尺面積。
2.成交金額=量體*議價的%數。
3.議價的%數非常浮動混亂,除透過近期的交易實價「稍為」掌握行情外,又會因為土地「是否是持份、是否被占用、有沒有已開闢道路的公文」等附加因素,導致再被建商、盤商或開發商砍價。
舉例來說,新北市永和區飛翔段1小段303地號,面積300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公告現值為250,000元,這塊地在查詢使用分區之後發現是道路用地,則:
1.這塊地的量體為75,000,000 元(25萬*300=7500萬)。
2.成交金額=7500萬*議價的%數。
3.議價的%數,永和區為例,本文發稿時的成交%數大約落在60%左右,因此這塊地的合理的成交金額為4500萬元(7500萬*60%)。
4.但仍需進一步看該土地「是否是持份、是否被占用、有沒有已開闢道路的公文」等減價因素,如果有,例如被占用,則建商、盤商或開發商通常會以「排除這些佔用因素(例如冷氣主機、雨遮太大、大門出入私設的水泥墩)需要透過訴訟處理,並須要雇工拆除」等,要求扣掉約8%左右的金額,亦即以52%(60%-8%)的%數,跟地主議價。如果地主答應了,則這筆土地的成交金額最終成為3900萬(7500萬*52%)
公用設施保留地買賣的成交價格極其混亂,前開舉例的永和區道路用地行情,在前年大約為70%,從這裡可以看出影響道路用地的成交行情,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直白的說,是因為資訊落差導致買賣無法透明,本文難以逐一講解原因,暫不贅述。
再者,買賣不動產如果透過仲介或掮客協助,事成之後需付傭金自不待言,而公保地買賣的傭金計算方式較為特殊,法律上並未規定怎麼計算,但業界約定成俗的以「量體*議定的傭金%數」去計算傭金。
須注意的,是以量體當作計算的基礎,而不是成交的金額。沿用上面的例子,7500萬的量體,假設地主願意付出1%的傭金,便是75萬。則地主在成交收到3900萬的價金後,因需另付出75萬的傭金,故實際收益為3825萬。
一些摳搜的地主會企圖以成交金額(3900萬)去當作計算傭金的基礎,這在量體大的案件中仲介或掮客可能比較容易答應,畢竟法律上未作規定,但在量體小的案子中(例如只有390萬),傭金付1%等於3萬9000元,這必然會讓為了成交忙進忙出、顧頭顧尾的仲介掮客們哀鴻遍野,因此還是視個案的量體大小,依比例原則在內心衡量一番再開口議價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