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圓環變身廣場 記錄老臺北軌跡

建成圓環以圓環廣場之姿重現,提供臺北市民一個良好的休閒環境。(圖/臺北市政府)

陳志明/臺北報導

老圓環換新裝!日前建成圓環變身「圓環廣場」,重現在臺北市民眼前。除了讓日治時期的古蹟重見天日,為了增加廣場綠空間,工務局還在廣場中遍植四季芬香植物,並設置噴泉與公共藝術作品,讓圓環廣場成為臺北市民休憩活動的又一處空間。

建成圓環位於交通要道,早年以小吃風味聞名,圓環賣的潤餅、魯肉飯、花枝羹,都是許多臺北人的共同回憶。只可惜後來歷經兩次大火與交通問題,圓環逐漸沒落,2003年時改建為建成圓環美食館,卻又因為建築設計不周與環境變遷,歷經多次轉換經營模式卻未有起色,終至沒落。

寬敞平坦林蔭散步道提供舒適的人行穿越及散步。(圖/臺北市政府)

去年底臺北市長柯文哲整合民意,將建成圓環打造為多功能的休閒綠廣場,歷經半年多時間完工。新圓環是個開放的休憩空間,工務局利用陰刻地坪、座椅牆、玻璃導覽牌、古蹟保護牆等設施,暗示各時期建成圓環範圍,讓民眾實地尋找並感受建成圓環的歷史變遷。

圓環防空蓄水池是臺北市市定古蹟之一,建於二戰時期,在戰爭時用來儲存消防用水。(圖/臺北市政府)

而對老臺北人來說,建成圓環的印象,大概停留在1950年有戲劇、布袋戲和說唱藝術、藝人走唱登臺演出的文藝年代。那些年,圓環的夜市走唱孕育出許多傑出的臺語音樂創作人才,如張邱東松(燒肉粽)、蘇桐(青春嶺)和楊三郎(望你早歸)等,就連望春風作曲者鄧雨賢也曾在附近的日新國小任教。

基於這段歷史,圓環廣場中設置了許多與「走唱」相關的等文藝雕塑,比如出自王秀杞之手的「八音」、「思想起」等,除了向音樂人致敬,也讓民眾透過玻璃導覽牌及木製告示牌的解說,了解在地歷史。

建成圓環中央的地景噴泉(左)及日治時期防空蓄水池遺址(右)。(圖/臺北市政府)

除了緬懷過去的歷史軌跡之外,為了增加市民的綠生活空間,工務局特別種植了四季皆具有香氣的植物,以營造芬芳的圓環,增加景觀上視覺及嗅覺的豐富性。

值得一提的是,圓環廣場的中央設置了噴泉,民眾可以帶著小朋友來玩水嬉戲,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住在附近約三十年的柯姓民眾認為,在新圓環廣場中,最吸引他的設施就是噴泉,因為「夏天很熱,有水涼爽很多」。

建成圓環地景噴泉吸引小朋友戲水。(圖/臺北市政府)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