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啱就要打/新青安貸款「最好是」房價高漲的元兇啦!(不是老周)

老周身邊的朋友,最近茶餘飯後的話題往往圍繞在:「新青安貸款是否為房價飆漲的元兇?」在悶熱的夏夜裡七嘴八舌地談論這種經濟學上大的題目,好不熱鬧。

先來講講甚麼是「新青安」,早在2010年的時候,內政部為因應不斷上漲的房價、鼓勵青年自行購屋,在當時推出青年成家安心購屋優惠貸款」專案,又稱「青安貸款」,據報載,該政策上路迄今已核准超過1.43兆元的貸款,預估有34萬戶受惠。內政部後來更是提出了「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也就是「新青安」,作為原有政策的提升與修正版本。具體內容為何,老周便不在此政令宣導了。

台灣人的民族劣根性,講好聽一點是靈活,講難聽則是狡詐。新青安的政策目的係以優惠補貼幫助年輕族群購屋,但即便立意良善的政策,也不免遭成色不良的投機份子利用成為賺錢的工具,亂象層出不窮,例如藉此買屋轉租,或以人頭過戶等,直接導致了社會上對於新青安政策的檢討聲浪層出不窮。

有趣的是,檢討聲浪當中不乏出現因為新青安政策,導致房價居高不下、使政府打房失靈等主張。這種說法基本的邏輯是,認為政府不應該一邊揚言打房,另一方面卻寬鬆貸款,因為寬鬆貸款等於變相刺激需求,需求一多,房價當然上漲。

針對此質疑,有學者指出,房地合一稅、平均地權條例等政策原先的目標是希望短期投資或投機資金因此趕出市場,但卻也同時限制了房屋交易的流動性。例如新成屋要進入市場交易,會因為房屋稅2.0而撐到5年後才賣出;預售屋要轉賣也越來越困難,等到交屋之後又進入房地合一稅的規範對象,而不敢輕易出手。學者進一步解釋道,台灣的銀行利率低,打炒房政策對短期投機、新成屋及中古屋供給都是打壓,試想:如果民眾預期未來屋價會漲,何需急著現在就要賣?學者因此認為當前房價飆漲的原因並非新青安,而係因房源的供給嚴重短缺導致。

老周基本上認同學者的見解,但更想點出,造成打房「越打越漲」的最大原因,其實是每年調整的地價!

依據平均地權條例第14條規定:「規定地價後,每2年重新規定地價1次。但必要時得延長之。重新規定地價者,亦同。」以台北市為例,109、110及113年度,全市平均的地價漲幅分別為1.34%、2.63%及4.02%。(見台北市政府地政局<公告地價歷次調整表>,https://land.gov.taipei/cp.aspx?n=42381A5908525A75&s=6D62492180942F42)

在此先區辨「公告地價」與「公告現值」有何不同,曾經拿過土地謄本閱讀的讀者一定都對這兩個名詞不陌生,簡單的說,「公告地價」係與土地的收益地價有關,「公告現值」則是與土地的市場價格有關。一般來說,市場地價(預期該土地能夠賣出的價格) = 收益地價(該土地實際的價值) + 預期的增值,因此公告現值通常會比公告地價要來得高。

在此便可窺探為何房價越打反而越漲的真正原因:「政府帶頭調漲地價,房價怎麼可能變便宜?」

地主每年拿到稅單就知道自己的土地漲價了,建商跟地主磋商買地或合建時,成交金額或合建分配比例當然也越來越高;建商興建成本越高,必然直接反映在房屋的售價上。消費者當然買不到便宜的房子,而只能透過跟銀行借更多的錢,或者仰賴像新青安這種政策補助來成家。美其名打房,美其名鼓勵青年購屋幫助成家,但私下卻幹著調漲地價的勾當。細思極恐,最後真正獲利的,恐怕還是銀行等金融體系,以及在「社會」這個階層虛像背後,吃得腦滿腸肥的那些資本家吧。

哈哈哈哈,聽老周一言,閣下感覺如何?常把愛台灣、守護民主掛在嘴上的民進黨政府,真的像他們所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