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惟禎、李宥榛 攝影/林晟威
提及台北市松山區,大家腦海浮現的不外乎是松山火車站、五分埔成衣市場、饒河街夜市。但還有隱身在虎林街巷弄裡,一間歷史悠久的土地公廟「松山五分埔福德宮」,百年來屹立在此,祂見證五分埔商圈的更迭與大起大落,但不變的是一樣濃厚的傳統人情味。
宮廟雖小處處是驚奇
福德宮前的開放空間,老者三倆結伴,或坐或站,納涼兼左右鄰居「交關」;平日不時有民眾前來參拜,奉上供品燒起三炷香,深深一拜,祈求福德正神保平安。對台灣人而言這是再尋常不過的宮廟景致,如果不是「在地的」,大概很難相信,這間只有幾坪大小、外觀新穎的土地公廟,竟然已有171年的歷史。
五分埔福德宮建於1847年(道光27年),最初是清朝先民開墾時建造的立方小祠,供奉木牌神位,人稱安敦祠。一百多年來,蕞爾小廟走過清朝、日治、民國等政權更迭,期間又經歷洪水侵擾、戰爭荒廢,直到1963年在地方信眾努力下,安敦祠才遷移現址,改稱福德宮;同時廟宇擴建,並塑造一尊福德正神像,供民眾祭拜。至此,這間百年小廟才真正安定下來,並且通過信眾的捐獻與支持,建圖書館、辦管理委員會,一路陪伴鄰里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
走進福德宮內,映入眼簾的是飄著裊裊輕煙的香爐,以及端坐神案上慈眉善目的福德正神。往一旁廊道深處走去,刻有中國故事題材的石雕牆莊嚴豎立,廊道盡頭處,供奉的是有百年歷史的安敦祠石碑,福德宮的鎮宮之寶。再拐個彎,可以看見一大片山水畫,據五分埔福德宮現任主委連圀堂表示,這片山水畫取「靠山」之意。
真正走一遭才發現,一間小廟竟是處處有驚奇。
改變是外觀 不變是初心
福德宮的牆上,記錄著170年慶祝活動的照片,連圀堂細說每一個活動背後的意涵與精神。不只如此,福德宮在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上也不遺餘力,在廟會活動上不只「遵循古法」如實呈現;重要節慶期間,還有信眾捐款,請來布袋戲團「演」給土地公看,表達虔敬的謝神之意。
「我們也會與其他宮廟結善緣,接待來訪的友宮,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先把自己廟的事務做好比較重要。」連圀堂笑說,之前曾接到有間廟來電表示要前來參訪,但讓連圀堂不解的是,福德宮過去從未與該廟有過任何交流,怎麼會突然要來參訪?有趣的是,對方表示「是我們擲筊請示廟的神明,要到你們這裡」,讓大夥紛紛笑說,只要把宮務認真做好,土地公也會幫忙宣傳。
百年老廟改變的只是外觀,不變的是助人的本心。連圀堂表示,多年來福德宮都有發放獎學金、冬令救濟、急難救助的傳統,另外大型慶典諸如中元普渡,多餘的供品也會贈予社區周邊的低收入戶,陪伴艱苦人度過寒冬。日前福德宮更捐贈一輛救護車,將濟世的精神發揚光大。
五分埔福德宮的歷史,是台灣歷史的縮影;現在的福德宮則讓我們看見百年老廟的脫胎換骨,有更大的力量回饋與幫助社會。相信在信眾的護持下,下一個百年,這間老廟仍會屹立在此,賜福五分埔與虔誠信眾,一代又一代。
身兼主委與里長 連圀堂大破大立為地方
「當主委就是要有肩膀,廟裡大小事情都要承擔下來,把廟處理得妥善、完美,才能讓信眾更願意來。」五分埔福德宮現任主委連圀堂是帶領老廟革新的領導者,如今百年廟宇擁有新穎環境與莊嚴外觀,正是他一手推動的成果。今年,福德宮更獲頒105年度台北市績優宗教團體,百年老廟新氣象,成果斐然。
事實上,老廟改造的契機,卻有一段傳奇故事。
2006年福德宮建宮160周年慶,一名記者拍攝安敦祠時,相片上驚見土地公的黑影橫坐在安敦祠上。「神明顯像」意味著什麼?連圀堂尋人一問,猜測應是土地公生氣了,畢竟當時安敦祠座落於洗手間前方,大約是位置不好,神明顯像以示不滿。
於是,連圀堂擔任主委後,便將安敦祠移位,連同整修了廟宇的外觀和環境,包括把磁磚牆壁改成氣勢莊嚴的石雕牆,打通廟宇右側的屏障使空間更寬敞,在廟的正後方彩繪山水畫以做「靠山」,同時整修了老舊的洗手間,讓整體環境更整潔。
一間廟宇要大興土木,必然有反對的聲音,有人擔憂資金來源,有人只想維持現狀。不過連圀堂認為,百年老廟要走出新格局,必須有正確的管理,福德宮作為地方中心,同時又乘載了百年歷史,景觀環境首先必須做得好,才能吸引信眾前來參拜。
所幸有地方人士與信眾踴躍支持,福德宮的修面工程非常圓滿,連圀堂自豪地說:「整個廟宇的整修都是信眾捐獻的,我們廟沒有花到一分錢!」
連圀堂除了是五分埔福德宮主委,同時也是信義區四育里里長,不免提到五分埔一帶的現況。
近年來五分埔漸趨沒落,人潮不再,生意蕭條,連帶附近店家租金下跌,連圀堂坦言,一個地方沒落後要再重新站起來,十分不易。儘管如此,他仍積極與其他里長準備向政府提出許多振興地方、活化五分埔的想法與計畫。
不論身為福德宮主委抑或擔任里長,連圀堂都抱持大破大立的改革精神,以及一顆服務鄉親的真摯之心。
未來五分埔走向如何尚不可知,但從連圀堂身上,深切感受到一名里長為在地投注的熱誠和心血,相信只要有更多為在地認真打拼的地方官,地方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