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極慢的颱風「山陀兒」逼近台灣,但始終要來不來的,讓各縣市首長是否放颱風假而費盡心思,但畢竟是政客,在討好選票的終極考量下,寧可無風無雨的錯放一兩天颱風假,也不要讓百姓頂著未達颱風休假的風雨,送小孩上下學接著去上班,因為台灣人現在都相當嬌貴,都是千金之軀,稍微沾到一點風雨風霜,大街上肯定就會充斥著此起彼落的咒罵聲。
放假看起來雖是小事,但實際上關係到國家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不然政府每年何必找那麼多專家學者研究之後才公布隔年的國定假日要怎麼放、怎麼彈班、怎麼補班。也就是說,在例假及國定假日以外的時間放假,都是原本預期之外的,對總體經濟來說,都是損傷。
因此,是否放颱風假,必然有一套參酌氣象報告後的縝密標準。但有趣的是,每次的颱風,不管放不放假,輿論上都必然有支持與謾罵的人。既然是按照標準從事,你們這些滿腦子小確幸的刁民是在罵甚麼?更可笑的是,部分鄉愿,噢不,應該說是「心懷百姓」的縣市首長,總是能把放假與否昇華到政治藝術的操作,於是「X神、暖男、帥哥市長」等噁心至極的稱謂,便如雨後春筍般,一波一波地侵害著老周的眼睛與耳朵。這當然跟那些主流媒體毫無格調的吹捧、P政客的LP的獻媚有關,但說實在話,政治人物但凡要點臉,都不該表現出享受這種吹捧的神韻。
近年颱風假不好判斷,或者說氣候預測容易失準,更根本的原因可能在於兩岸關係的交惡。簡單的說,兩岸之間雖受台灣海峽阻隔,但無論是梅雨、颱風、寒流,甚至是冬春之交的大陸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卻不曾受到過黑水溝的限制,例如每年的颱風季節,颱風多半是從西北太平洋穿越台灣本島或附近海域,再侵襲大陸東南沿海的福建和廣東等地區。又例如每年5、6月間的梅雨季所帶來的暴雨,則是從大陸華南地區往台灣移動的梅雨鋒面所致。也因此,在氣候預報上,說兩岸互為預警的第一線,其實並不為過。
此外,近年來因暖化問題日趨嚴重,世界各地頻頻出現極端的天氣災害,中研院的研究早已指出,隨著全球氣候持續暖化,到本世紀末,侵台颱風降雨強度至少會再增加2.8倍。另一方面,亦隨著全球暖化,台灣地區過去半個世紀少雨天數明顯減少一半,長此以往,台灣恐怕於每年的春季都會陷入缺水的危機。世界銀行的「全球風險分析」報告曾分析過,台灣是地球上天然災難最為脆弱之地區之一,蓋台灣全島約有73%的土地與人民暴露在天災危險因子之下。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以觀,合理的風險管理係於平時建立舒緩風險機制、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即使發生風險事件,其後果的嚴重性也因此得以降到最低。簡單的說,風和日麗時的風險管理,遠遠比災難來臨時的危機管理來得要緊。
承此,回歸到兩岸互為氣候預報預警的第一線來看,氣候資訊的交換,對彼此的防災、減災工作都非常重要。雖然當前的台海關係相當緊繃,但實際上兩岸之間的海陸交通、人民往來仍屬頻繁,即時觀測資料與天氣預報資訊交流,當然有助於維護空中航班及海上交通的安全,對於在台灣海峽及周圍海域航行作業的船隻也更多一分保障,實為理性且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
可惜的是,蔡英文主政下的台灣,與中國大陸幾乎停止交流,遑論氣象合作。要知道,氣象合作可是兩岸之間少數有簽合作協議的項目啊…。仔細回想,過去這八年台灣根本就是在「強運」之下度過諸多氣候危機的。
賴清德總統上台之後,不論是打擊貪腐或整頓國軍,都呈現較為務實且有作為的氣象,比那位只知道躲在官邸裡逗貓的千金好多了。希望賴清德總統能以百姓的福祉為要,審慎評估重啟兩岸之間的氣象合作與交流,不要讓是否放颱風假成為一門投機的政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