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參加某場學術研討會的摘要,因事涉個學者研究成果及立場,因此不指明是哪場研討會,合先述明。
據文章指出,為因應中國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與日俱增的挑戰,美國前總統川普於 2017 年 11 月
第一次進行亞洲訪問時,正式提出以「印太」(Indo-Pacific)取代「亞太」(AsiaPacific)的地緣政治與經濟戰略觀,主張建立「一個自由與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區域」(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Region),並賦予印度在此新地緣政治概念中重要的地位。
隨著2020年拜登贏得總統大選,外界原本預期拜登會改弦易撤,但沒想到仍然沿用川普的印太戰略思維。台灣在2016年蔡英文贏得勝選之後,以新南向政策2.0版(1.0版是李登輝前總統時代的政策)試圖降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過度依賴引發的風險。時間點上差不多與美國主推的印太戰略重疊。
雖然每個國家對於印太戰略會因為基於自己的國家利益而調整目標,但大的方向約略一致,多半以促進和平、發展韌性、拓展貿易、增強供應鏈的抗逆性(因為之前全世界過度仰賴中國製造的商品)及綠色永續等為主軸。台灣因為兩岸局勢詭譎,因此既主動也被動地提出了新南向政策2.0版加以因應。也因此,在即將到來的2024美國總統大選,大選結果是否會改變印太戰略、是否因此影響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都值得我們關注。
研討會的結論筆者摘要如下:
1.對於2024美國總統大選,目前預測川普與賀錦麗兩位候選人仍陷膠著,大概55波。
2.川普如果勝選,再來只有一任任期,因此選上之後政策比較難以預測;相對的,賀錦麗如果勝選必然以連任為考量,因此政策規劃會較為一貫、長遠。
3.川賀二人,其實誰選上,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大概不會出現巨大的改變。
4.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反而對台灣很重要,如果共和黨勝出在參議院佔多數,對台灣會較有利,因為目前許多惠台法案都被民主黨卡住。
5.眾議院的選舉對台灣影響較小,因為不管共和黨或民主黨在眾議院內,多數都是支持台灣的。
6.台灣沒能力影響美國大選也不必要,反而是加強區域鏈接(印太戰略),以及發展川賀身旁決策圈的人脈比較要緊。
7.美國國力下滑,因此近半年來,不論烏克蘭、以色列甚至朝鮮,都出現不聽令行事或挑釁的舉動。國際間小區域的結盟正在形成。
筆者並非國際關係專長,但因過去曾實際參與海外不動產投資及若干國際貿易的經驗,因此認為:
1.台灣的戰略思維但凡出現”壓寶一邊”的現象,都是有風險的,因為台灣沒有容許政策錯誤的能力,台灣的學者多半求學於歐美日等西方國家,因此思維與觀念可說是全面西化,但世界上不是只有歐美日等國,台灣可能太過輕忽從可從俄、中兩大國的矛盾中,從中獲益了。未來台俄關係的另類面貌,值得研究發展。
2.印太戰略對台灣產業不是不好,但印太或新南向的產業鏈真的這麼強韌、抗逆嗎?2017美中交惡前,中國資本就已經進入東南亞了,土地、基建,甚至金融都有中國資本的影子,台灣現在以新南向政策鼓勵產業移過去東南亞或印太,好像忘記蓋廠房要現有地、先搞定物流,並且台灣商人習慣借錢做生意這些實然面的因素。經營產業不管土地、交通或融資,如果在東南亞都有中國的影子,防堵的目標真的能達成嗎?真的這麼強韌、不會輕易受中國影響嗎?或者杞人憂天的擔憂台商會在東南亞變成新一批韭菜?這些都值得進行深入且實證的研究。
3.打造印度成為世界工廠?指望印度工人?別鬧了,印度人大概是世界上最難管的工人吧…這恐怕要三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