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東尼
檢視政府一連串政策,要從1998年人口出生數271,450人,比前一年326,002減少50,000人卻視而不見談起。嬰兒出生銳減,政府竟然持續開放技職升格技術學院開放設立大學,造成18年後的105大限,大學招不到學生,而當時開放的辦學師資濫竽充數,系所分類更細瑣,更造成學歷泡沫化。
元旦寶寶熱潮退燒,2018年各醫院元旦出生的新生兒人數較去年減少,僅有十八萬小寶寶呱呱墜地,少子化顯然已成國安危機。根據統計,台灣生育率僅1.17,為挽救岌岌可危的生育危機,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在年終記者會上宣布,將擴大幼教公共化的政策,以減輕家庭育兒負擔,除了中央的催生政策外,各地方縣市政府亦加碼推出誘因,包括從五千到三萬元的生育獎勵金、育兒津貼及私立幼兒園補助等,台北市更打出「最高可領取三十六萬元,助妳再好孕」要讓台北市民安心生育下一代。
因應少子化危機,衛福部原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編列三期、每期新台幣兩億元預算發放「育兒百寶箱」,因計劃推出後,爭議不斷已確定取消。為挽救台灣生育率,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傾全力催生。但對於廣大女性上班族來說,如何消弭身份歧視更顯迫切,雖然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中明文禁止性別歧視,但從調查結果顯示,要卸下職場偏見,走向勞動平權,台灣仍有努力空間。
新世代究竟面臨了哪些結婚、生育的困境呢?
根據調查顯示,為人父母及已婚的新生代中,有高達七成七表示,不曾因為結婚/懷孕而遭受不平等對待,顯見隨著職場平權的逐漸落實,國內勞動環境已愈加多元開放。
但,仍有兩成三的比例,曾經因為結婚/懷孕而在職場上遭受不平等對待。主要以「明顯感受到不友善的態度/言語」、「被同事/主管以強硬行為加以為難」及「被暗示會不利於職涯發展」。
調查也指出,有超過半數的新生代因為結婚/懷孕而改變原來的職涯規畫,進而選擇「轉職,另找可以配合家庭型態的工作」、「留職停薪/請育嬰假及「申請轉調部門或調整職務內容」。
家庭月收入拉高10萬才足夠
文/李小曼
調查指出,已婚已生的受訪者中,有高達8成5是維持在雙薪收入,認為家庭月收入至少要78,599元才能夠養得起一個孩子,另外,更有3成2的上班族表示,家庭月收入必須要拉高至10萬元以上才足夠。
雖然政府頻頻催生,行政院長賴清德甚至將「育人」列為今年施政重點,持續推動社區公共托育,以期提高台灣婦女生育意願,但在上班族眼中,國內生育環境仍有大幅度改善空間,盼能一邊工作維持收入之餘,也能維持接送家庭正常運作,因此彈性上下班制度、企業提供育兒場所,在勞動市場中就顯得格外友善與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