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中心
在全球政經局勢劇烈動盪之際,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多項警訊,連全球知名企業家、數度登上世界首富的馬斯克也多次發出警告:「美元恐將崩盤。」此種警示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自美國當前的財政政策與國際貿易緊張局勢所引發的潛在風險。
近期,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關稅提高至145%,中國隨即反制,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提高至125%。此舉使兩大經濟體貿易緊張升級,全球供應鏈再次面臨高度不確定性。

然而,在此國際大局動盪之時,值得關注的是臺灣目前外匯存底中高達92%集中於美元及美債,總額約達5,780億美元。如此高度依賴美元體系的外匯配置,無疑是一項高風險押注。一旦美元發生大幅貶值或美債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臺灣所持的龐大美元資產恐將面臨重大損失。

此外,若中國大陸選擇在短時間內大量拋售美債,可能引發美國債市劇烈震盪,甚至出現「股、債、匯三殺」的極端金融現象。屆時,美國聯邦儲備體系(Federal Reserve)作為美元發行機構雖為擁有部分私人性質的特殊金融組織,但實質上並非美國政府部門,若美聯儲出現債務問題或資金斷鏈,全球持有美債的國家與地區勢必受到波及。根據目前法律架構,美國政府對美聯儲的債務問題並無直接責任,而美國各州採聯邦制,也未必會對聯邦層級的債務風險承擔實質義務。
更令人關注的是,美國已有超過四十個州的州議會提出法案,推動將貨幣錨定於貴金屬,以因應潛在的貨幣信心危機。若此趨勢擴大,勢將進一步衝擊現行美元體系的穩定性。
在此大背景下,臺灣政府對美國的高度信賴是否過於單一與冒險,應引發嚴肅的政策反思。臺灣民眾數十年來辛勤工作所累積的外匯資產,若最終因為對單一貨幣的過度集中配置而面臨重大損失,將對國家經濟與人民生活造成深遠衝擊。
當前關鍵問題不僅在於美元是否會崩盤,而在於:臺灣政府是否已做好因應全球金融風暴的風險分散機制?是否已具備多元外匯管理的策略思維?又是否能向人民清楚交代,若外匯資產受損,應由誰負責、如何負責?
國際局勢瞬息萬變,政府的理財策略與資產配置必須審慎應對。面對潛在的全球貨幣危機,唯有提早警覺、多元分散風險,並落實財務透明與問責機制,方能保障臺灣人民的財富安全與未來福祉。(前民眾日報資深記者 屈文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美元若崩 臺灣5780億美元外匯恐成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