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素肉 顛覆蔬食的革命性食物

green common 提供_未來漢堡

文/郭茵娜、曾秀微

 

人造肉正漸漸突破大眾對於「食物」真假界限,透過日新月異的食品科技技術,製造出既美味又健康的蔬食食物,除了外型上的相似,透過生物科技技術,傳達給食用者「吃肉」的神經傳達,味蕾享受之餘,也滿足了飲食的慾望。

2016年5月,美國超人氣有機超市 Whole Foods 在科羅拉多州波德分店開賣「超越肉類」(Beyond Meat) 食品公司生產的「超越漢堡肉」(Beyond Burger),在一小時內就被全數搶光。目前Beyond Meat 已經有超過 5,000 家商店,以及 4,000 家餐廳、飯店販售這項革命性食物。

一般台灣坊間常見的素牛排和素雞肉,是以紮實植物蛋白營造出肉感,以及逼真的仿肉纖維……但是無論外型如何相似,用餐者還是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吃的是一塊「素肉」。然而,同樣完全由植物製成的Beyond Meat,透過燒烤方式讓肉泥滲出油脂,加上新鮮蔬菜及酪梨製成的漢堡,味道跟新鮮的牛肉一樣美味,一時之間真的讓人有「正在吃牛肉」的驚嚇感。

在美國之後,香港則是全球第二個能夠吃到Beyond Meat 的地方,致力推廣週一素食日的香港社會企業Green Monday,繼引入Beyond Meat之後,2018年4月推出與加拿大食物科研團隊研發的素豬肉Omnipork,再度引起風潮。

「食物科技」成為創新主廚

台灣的素肉發展非常早,而這與花了七年時間研發的Beyond Meat,究竟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台灣早期以一顆黃豆低度加工製作而成的豆皮、豆包,到現在一塊葷素難辨的肉排、海鮮等,提供素食者越來越豐富的選擇。根據台灣素料生產業者表示,素肉是將低溫脫脂豆粕、濃縮蛋白或分離蛋白,經過擠壓膨化機的高溫跟高壓處理而成,產品有著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油性,不但具有紮實咬勁,而且還具有像肉一樣的組織結構及韌性口感。

早期的素肉是為了提供「素食者」更多飲食變化而生產製造,因此,較難吸引更多非素食主義的民眾前往消費;而花了七年時間研發的Beyond Meat,以100% 植物製造出零動物成分、零膽固醇,無激素、抗生素、基因改造,所以它的色香味及營養價值猶勝傳統肉品。

當大眾普遍停留在素食者容易營養不良或體力不佳的刻板印象,透過食物科技早已成功地從一顆黃豆到碗豆,素肉的營養成分與口感升級。人造肉不僅巧思滿足了人們飲食情趣的同時,也提供更完整的植物性蛋白質以滿足人體所需,而且還少了肉類的膽固醇負擔,真正落實健康與美味兼具的目的。目前除了美國所研發的Beyond Meat,日本也運用食品加工技術改變食物質地,提供豐富營養以滿足高齡者的需求。

green common提供_藕遇膳良豬。

 

AI智慧,巔覆味覺饗宴!

對於AI科技運用在工商界領域,大多數人已經耳熟能詳,然而,食物與科技的連結,卻是長期被忽視的。很多人誤以為講求天然的素食是反科技的,其實這並非正確概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品科技投入研發,創造出令人驚訝的永續素食食物。

根據全球肉類需求預估,2050年約有90億人口,如果人類不改變飲食習慣,肉品的需求將增加73%,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這麼多人吃肉?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公佈年度報告,在2030年前,氣候變遷可能會造成農民們的農業產出大幅下降,使1.22 億人口陷入極端貧窮的狀態,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對地球環境與生態帶來改變的同時,也威脅農民的作物產量與引發糧食危機。

在面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問題時,傳統的農業已無法滿足人類需求,食品界開始悄悄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素肉4.0」。無論是在亞洲透過黃豆萃取製作素肉科技,掀起素肉泡麵的風潮,或是歐美國家Impossible Foods、花了七年時間研發,以碗豆與甜菜根為原料的Beyond Meat,皆是運用「食物科技」發揮革命性的創意,來解決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提供民眾健康美味。

富含蛋白質的「素肉」深入消費市場,其口感與外觀都很像肉,無非希望翻轉人類未來的飲食模式,在享受美食之際, 也能減少對環境與生態造成的負擔。

雖然有人覺得吃人造肉這件事情看起來有點不太「天然」,但是受到全球環保議題影響,以關心地球環境角度為出發、關懷動物福祉,注重健康養生的蔬食風潮,更帶動了素食人口的快速成長。

對於非素食的人來說,要轉換對素食長久以來的既定印象,完全放棄肉類的美味有一定難度。不過,透過科技,人人都能在品嚐蔬食美味的同時,逐漸減少食用肉品。科技已從遙不可及的面向,更貼近人們生活,進而翻轉飲食習慣!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